【爱历史】《资治通鉴》70:二代们的一生有人兜底,普通人的际遇没有奇迹

材料(可略过 , 直接看白话):
初 , 孝文时 , 吴太子入见 , 得侍皇太子饮、博 。 吴太子博争道 , 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 , 杀之 。 遣其丧归葬 , 至吴 , 吴王愠曰:“天下同宗 , 死长安即葬长安 , 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 。
白话:
当初 , 孝文帝在位时 , 吴国太子进京朝见文帝 , 得以陪伴皇太子饮酒、博戏 。 吴太子在博戏过程中与太子争棋路 , 态度不恭;皇太子就拿起棋盘猛击吴太子 , 把他打死了 。
朝廷送他的灵柩回去安葬 , 灵柩到达吴国 , 吴王恼怒地说:“天下都是刘氏一家的天下 , 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 , 何必送回来安葬呢!”吴王又把太子的灵柩送回长安安葬 。
文说:
1.
汉文帝刘恒安排吴太子刘贤陪伴皇太子刘启 , 目的是让俩堂兄弟搞好关系 , 借此拉拢吴国 。
因为刘恒是功臣集团搞定吕氏外戚之后 , 为了保证继续大权在握 , 继而推举出来的弱主 , 合法性和实力都欠缺 , 至少逊色于彼时的齐王刘襄 , 所以 , 刘恒要坐稳皇位 , 一是要粉碎功臣 , 摆脱掣肘 , 二是要压制其他诸侯 。
但在对待诸侯问题上 , 刘恒是清醒的 , 诸侯势力不可能一举击碎 , 只有分化 , 拉一打一 。 于是 , 我们看到了刘襄壮年莫名病死 , 刘长不堪折辱自杀 , 再是文帝安排刘贤陪伴刘启 。
【爱历史】《资治通鉴》70:二代们的一生有人兜底,普通人的际遇没有奇迹
文章图片
刘襄和刘长 , 一个是高帝长孙 , 一个是高帝儿子 , 都是有继位合法性的实力诸侯 , 这样的角色对于刘恒来说 , 死的更让他放心 。 而吴国虽是强藩 , 但吴王刘濞一支是高帝兄长刘仲的后代 , 并没有继承皇位的希望 , 所以这样的诸侯是可以拉拢的对象 , 只要在利益上给予足够保障 , 谁做皇帝对他们来说都差不多 。
说白了 , 文帝的安排 , 就是政治投资 。 进一步说 , 感情培养到位了 , 至少能保证皇权迭代时 , 吴国不被别的诸侯带偏节奏闹事;退一步讲 , 万一皇室再出现动荡 , 吴国还可以遥相呼应 , 作为外援 。
而且削藩已经是大趋势 , 文帝时期已经开始了逐个击破版的削藩策略 , 将来这件大事也要交给刘启来做 , 那么搞好和吴国的关系 , 就有利于刘启对其他藩王搞逐个粉碎的时候 , 吴国不唱反调 。 不奢求吴国是队友 , 只要别是敌人就行 。
文帝是深谋远虑的 , 只可惜 , 刘启把他老爹的这一手帝王心术给玩儿砸了 , 不仅感情没培养出来 , 还把刘贤的人给弄没了 。
2.
年轻时候的刘启 , 是真冲动 , 情绪控制力差 , 只求一时爽 。 其实 , 这就是做事情不考虑后果 , 再往深了想 , 可以说刘启压根没想过为什么老爹要安排刘贤陪他 , 没搞明白其中奥妙 。
没有思前 , 又如何想后 。
年少的鲁莽和无畏 , 是因为无知 。
【爱历史】《资治通鉴》70:二代们的一生有人兜底,普通人的际遇没有奇迹
文章图片
解释一下:一是因为经历太少 , 没遇到更狠的人毒打他一顿 。 这跟刘启自小的生长环境有关 , 因为有个皇帝老子 , 所以其他人都忍他让他甚至怕他 , 而人性又是天生自恋 , 所以这很容易给刘启造成自己本就天下无敌的错觉 , 容不得有人冒犯 。 直到遇到刘贤这样的人 , 挑战了他的自恋 , 当这种虚无的自尊心作祟 , 而自己又不明白事情的重要性时 , 就任由暴怒迸发 。
二是因为教育不到位 。 天才在某种意义上是存在的 , 但即使是天才也需要引导和教育 。 刘启在这方面似乎欠缺 。 想一想刘恒是何许人?异常小心谨慎 , 被人顶撞那是小场面 。 可刘启却连几句恶语都容他不下 , 这就是教育缺失 。
或许是刘启生于深宫之中 , 长于妇女之手 , 少有机会向刘恒亲身学习 , 又或许是刘恒对曾经历经磨难的自己的一种代偿 , 刻意给刘启营造顺境 , 总之刘恒对刘启的言传身教是不足的 。
试想一下 , 唯一一个能约束刘启的人 , 都没有起到管教作用 , 那么刘启当然会在无法无天的路上一路狂飙 。 最终干出了怒杀藩国太子的事情 。
而且刘启捅了这么大个娄子 , 事后也没见刘恒对他有什么处罚 , 可能连个训斥都没有 。 这是什么?溺爱啊 。
3.
同理 , 被刘启弄死的那位爷 , 也是一样 。 经历太少 , 太单纯了 , 对人和事的认识尚不到位 。 在没有老爹吴王陪同的情况下 , 自己独自来到京城 , 还敢不给皇太子面子 , 这很目中无人了 。 估计在吴国地界上 , 类似的事情没少发生 , 只不过挨打的都是对方 。 这其实算是吴王刘濞的错 , 他连提前动动嘴皮子 , 教育儿子在皇家地盘上应该低调 , 这一点都没做 。 过去的家教可想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