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科技』原因可能是这个......,这款腾讯应用时隔一年“诈尸”更新
在更新频率放缓一年半以后 , 腾讯TIM的PC端和移动端同时迎来3.0版本更新 。
新版本腾讯TIM强化了其作为IM的办公属性 , 加强了与腾讯互联网生态内部的联系 , 也让我们看到了腾讯对在线办公领域的一些思考 。
腾讯没有放弃个人办公体验
腾讯TIM3.0第一眼能看到的变化是界面 , 在之前的基础上再度弱化了UI元素中的装饰物 , 以白色为主的背景更能让人沉浸在交流和办公等核心任务上 。 功能上则是加入了语音消息进度条、好友消息免打扰、消息记录长截图等 , 提升了使用效率 。
过去的TIM仅支持使用QQ账号登录 , 现在则可以通过扫码进行微信号登录 , 变化之大在腾讯IM产品中都算得上少见 。 当前版本还只是在微信登录后直接注册全新TIM账号 , 没有和已有TIM/QQ号绑定选项 , 更不能从微信中导入好友关系 。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 , 在接入了腾讯微云10GB存储空间的基础上 , TIM内置在线文档服务从之前的WPS换成了自家的腾讯文档 。 腾讯文档可通过QQ和微信登录 , 分享编辑和管理都能做到 , 利用好了腾讯账号体系下互联互通、权限更高的便利性 。
TIM终于顺应时代变化 , 在群聊中提供多人视频通话功能 , 支持特定对象开启、成员在线管理、头像显示等特性 。 解决了进行视频会议还需要再打开其他服务的尴尬 , 直接在TIM内就可以完成 。
TIM让用户等待已久的新变化 , 统统可以提炼成一个目标:专注并改善办公体验 。 这也可以看作腾讯在迅速增长的在线办公需求面前 , 符合时宜地对旗下业务进行梳理重整 , 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在线办公产品去争取市场中的空位 。
文章图片
腾讯TM是TIM的前身 , 除开同样沿用腾讯QQ账号体系无需重建关系链之外 , 仅仅是在界面和功能上去除了与办公关系不大的部分 , 并没有对在线办公体验进行整合 。 TM也因此缺少拿下办公场景的必要属性 , 多次被搁置之后又迎来重启 。
另一边 , 腾讯的企业级在线办公IM产品RTX拿下了相当多的市场 , 并且有完善企业组织和内部管理管理功能 , 在线会议、多渠道通知等功能也相对齐全 。 不过RTX存在不低的使用门槛 , 企业投入购买费用之后 , 还要自建服务器并投入运营开发成本 。
钉钉的出现打破了原有市场平衡 , 低成本低门槛整合OA的形态 , 收获了大量企业主的青睐 。 钉钉还借由智能手机和4G普及、宽带提速降费等网络进步 , 让更高层次的在线办公更具可行性 , 进行高效办公的限制被大幅降低 。
文章图片
腾讯给出的应对是企业微信 , 在与微信体系可以连通的基础上 , 打造出同样相对完善的办公场景IM+OA产品 。 接入了公众号、小程序等微信生态的企业 , 也有了可以更高效管理客户资源 , 跟用户沟通不必来回切换账号的服务方式 。
在这之外 , 开放式好友体系在线办公服务的市场仍有待挖掘 。 钉钉和飞书都支持了添加外部联系人 , 却也免不了用户基数和用户割裂带来的体验不佳 , 这对从腾讯生态孵化出来的TIM是极好机会 , 它有着其他产品所不具有的得天独厚 。
在线办公的机会和竞争
随着业务遍布全国的中大型企业越来越多 , 异地办公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 能够实现高效在线办公的服务也开始被重视 。 无论是TIM回归 , 钉钉出现还有企业微信的一系列动作 , 都是建立在这个大背景促生的市场环境之上 。
2020年初出现的疫情是在线办公进入主流视野的最大推手 , 为减少人员接触几乎所有人都开始通过在线服务办公 , 对于企业对于个人 , 找到合适的在线办公方式成了一时热门话题 , 也给各类服务带来了巨大用户量增长 。
最先被推上舞台的是在线文档服务 , 腾讯文档、金山办公、石墨文档等等 , 网页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在线文档协同编辑可用性提升许多 。 不过这些服务也面临着局限性 , 比如大都需要注册脱离沟通体系的新账号 , 与办公IM的结合不太紧密等等 。
- 小米科技▲卢伟冰再次发力,全球首发骁龙768G,5G新机将在两天后发布!
- 快科技最贵或达5000元,苹果头戴耳机更多细节曝光:包含两款
- 科技迷7nm版年底流片,要放弃美国代工?国产x86转向三星台积电代工
- 骊微电子科技PD充电器应用方案,PN8161+PN8307H高集成18W
- 快科技小米高管都是外人?雷军透露了一个秘密
- 靓科技解读Thing,a16z、5.15亿美金的数据加密股票基金:找寻下一个Big
- 王伯伯说科技流畅用三年,即将开学的学生党准备好了吗?三款高配低价千元机
- 知叔达科技中芯国际早已料到,成功绕开了光刻机,怒了!荷兰ASML再次失约
- 小熊带你玩科技数据成粤企生产新要素,工业互联网深调研〡从经验依赖到数据驱动
- 每日科技果粉大批华人再掀归国潮,美利坚的钱“不香了”?,硅谷科技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