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但为何这个故事值得讲?,思想者|姜鹏:司马光砸缸是假的


上观新闻▲但为何这个故事值得讲?,思想者|姜鹏:司马光砸缸是假的
文章图片
【编者按】《资治通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史学经典 。 但你是否知道 ,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其实记载了一些“并不真实”、甚至他自己都不相信的历史故事 。 这样一个受人尊敬的历史学家 , 为什么要写“不真实”的历史?他有什么特殊的用意?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姜鹏是研究《资治通鉴》的专家 , 在他看来 , 司马光写史书时对故事的取舍 , 启发我们学会在真、善、美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 以下是他在“东方讲坛·思想点亮未来”系列讲座上的演讲 。
我们这个系列讲座的名称是“思想点亮未来” , 思想如何去点亮未来 , 靠什么培养思想 , 大家思考过这些问题吗?
人们常说 ,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 能启迪智慧 。 今人学习历史的最好方法 , 就是阅读史学经典 。 史学经典汗牛充栋 , 怎样读才是正确的?今天的演讲 , 我就围绕这一点和大家作一下分享和交流 。
为什么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假的?
我们经常讲起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 大家有没有想过 , 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这个历史故事 , 它有可能是假的?这就是思想的来源 , 你要敢于去质疑 , 不要轻易接受别人告诉你的任何一件事情 。 所有珍贵的思想 , 首先都来自质疑 , 这就是人文学科给予大家非常宝贵的一条经验 。
那么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 , 为什么说不可能是真的 , 一定是后人编出来的呢?因为在司马光生活的宋代 , 根本就没有这么大圆口的缸 。 宋朝的缸 , 专有名词叫瓮 , 它是小口的 , 小朋友应该是掉不下去的 。 这么大圆口的缸 , 根据技术考古研究 , 应该是到元代以后才出现的 。 这里告诉大家一个道理 , 大家看历史 , 千万不要用我们今人的生活经验 , 去猜想或假设古人的生活环境 。 每个物件 , 它在我们生活当中生根 , 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 都有一个历史的过程 。 我们今天看上去极其平常的事情 , 在古人那里可能是没有的 。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 如果你看一个清代的宫廷剧 , 里面的人在吃苹果 , 这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 我们今天吃的苹果 , 是1871年一位美国长老会的传教士 , 把种子带到中国进行种植的 。 为什么烟台的苹果特别有名呢?就是因为那位传教士是在山东登陆的 。 又比如说你们现在坐着的这样一种姿态 , 不是我们中国古人一直就有的 。 高桌高椅 , 不是我们汉人的文明 , 是游牧民族带进来的 , 唐代后期在生活起居当中开始出现 , 南宋以后才普及 。 而且南宋以后很多家具仍然是很低的 , 到明代人用的家具 , 才是今天的高度 。
但如果这个电视剧里面 , 汉武帝在喝葡萄酒 , 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呢?我告诉你 , 这个事情有可能是真的 。 因为 , 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 , 很大一片区域就在今天的新疆 , 那里有很多贵族、有钱人 , 事实上已经掌握了酿造葡萄酒的技术 。 所以通过跟西域的交流 , 把葡萄酒带来给汉武帝喝 , 倒是有可能的 。 因此 , 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各种各样的问题 , 你要问清楚每件事情、每件物器的来龙去脉 , 而很多讲故事的人 , 他可能没有办法照顾到这么齐全的信息量 。
回到司马光砸缸 。 虽然这个故事是后人编的 , 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的意义 。 其实 , 故事里的司马光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善于逆向思维 。 什么是逆向思维?就是跟别人反着想 。 我一上来就跟大家说 , 要善于质疑 , 要打破框架 。 不要觉得别人告诉你的就是对的 , 就马上接受 。 这其实也是一种反常规的思维 , 是一种逆向思维 。 故事里的缸就像是一个框架、规矩或障碍 , 你如果不打破这个规矩 , 就束手无策 。 但你要是有这个勇气 , 拿起石头把这个障碍打破 , 那么问题就解决了 。
因此 , 很多历史故事 , 它不一定是真的 。 但即便这个故事不是真的 , 它却有可能是非常有意义的 。 我们平时经常说 , 大家要去勇敢地追求真、善、美 。 但真、善和美 , 并不一定在任何时候都完全重合 。 我们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中 , 未必能在同一时间、同一件事情上 , 把三者同时包含进来 。 当发生矛盾的时候 , 如何去取舍?不同的情况 , 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 接下来 , 我还是以司马光为例 , 来谈谈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