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杜建录:论西夏建国前与北宋的关系


[历史研究]杜建录:论西夏建国前与北宋的关系
文章图片
西夏建国前与北宋的关系 , 是夏宋关系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但目前史学界对此研究或过于简略 , 或就个别问题进行考述 , 不能反映其全貌 , 故笔者不揣浅陋 , 特撰此文 。

公元960年正月 , 夏州节度使、西平王李彝兴得知赵匡胤代周建宋 , 立即派遣族子银州防御史李光yǎn@①奉表入贺 , 宋太祖大为高兴 , 给彝兴加官太尉 。 拓跋李氏政权对新建立的宋朝迅速作出友好反应 , 产生了两个效果 , 一是使得宋太祖赵匡胤喜出望外 , 立即授以高官 。 宋人陈师道说:“宋初职备三公者 , 内则赵普 , 外惟彝兴 , 彝兴以藩镇领之 , 尤异数也 。 ”[(1)]一语道破了二者之间的特殊关系 。 二是拓跋政权很快与宋朝建交 , 为以后双方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 从此到李继捧献出四州八县之地 , 双方一直保持密切的关系 。
(一)贡使往来不断 。 公元962年4月 , 李彝兴听说宋朝缺乏战马 , 遣使以良马300匹入献 , 宋太祖为了喜奖彝兴 , 亲自让工匠为彝兴特制一个玉带 , 并召夏使问“汝帅腹围几何?”当听到使者说彝兴腰腹甚大 , 太祖说:“汝帅真福人也 。 ”遂遣使以带赐之 , 彝兴感服 。 [(2)](二)多次助宋抗击或讨伐北汉 。 960年(建隆元年)3月 , 北汉主刘钧联合代北诸部扰掠麟州 , 彝兴奉太祖诏 , 遣部将李彝玉合诸镇兵御之 , 刘钧遂引去 。 按此为拓跋夏州政权第一次助宋抗汉 。 此后北汉主刘钧“累遣使持币由间道约以兵助 , 彝兴不纳 , 太祖闻之 , 厚赉之 。 ”[(3)]彝兴死后 , 其子克睿仍继承臣宋抗汉的策略 。 976年(开宝九年)9月 , 赵匡胤以侍卫都指挥使党进、宣徽北院使潘美率兵分五道伐北汉 , 定难节度使李克睿也率部到达天朝、定朝两关 , 遣使说待黄河封冻后渡河进攻 。 10月 , 攻克北汉吴堡寨 , 斩首700级 , 俘寨主候遇以献 。 979年(太平兴国四年)3月 , 宋太宗亲征北汉 , 定难军留后李继筠遣银川刺史李克远、绥州刺史李克宪率蕃汉兵沿黄河列塞 , 渡河掠太原境 , 以张军势 。 (三)世受宋朝册封 。 公元967年(乾德五年)9月 , 定难节度使李彝兴卒 , 宋太祖废朝三日 , 赠太师 , 追封夏王 。 10月 , 授彝兴子李克睿为定难军节度使 。 976年12月宋太宗即位 , 克睿因击北汉功 , 加官检校太尉 。 978年李克睿卒 , 授其子继筠为检校司徒、定难节度观察留后 。 除了节度首领外 , 有时甚至连刺史都要宋朝任命 。 如970年9月 , 绥州羌作乱 , 刺史李克xiù@②子李丕禄讨平之 , 节度使克睿令丕禄权知州事 , 表闻于朝廷 , 太祖诏授本州刺史 。 [(4)]
【[历史研究]杜建录:论西夏建国前与北宋的关系】不过双方虽然保持着密切友好关系 , 但在这种友好关系的后面 , 已经隐藏着一种不安定的因素 , 这就是宋初厉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 特别注意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 而夏州李氏政权具有地方和少数民族两重性 , 在处理上采取慎而又慎的措施 , 基本上维持原来的“羁縻”统治方式 。 然而客观现实不能不对夏州割据政权产生影响 , 《西夏书事》卷3载:开宝五年春二月 , “光(克)睿闻太祖释诸将兵权 , 罢藩镇节度 , 内不自安 , 遣使贡献 , 表请入朝 。 诏不许 。 ”这件事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 , 一是世居银夏的拓跋李氏政权在试探宋朝的态度;二是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 , 需要北部有个安定的环境 , 除不攻取北汉外 , 还令夏州的拓跋氏、府州大族折氏、麟州土豪杨氏、丰州大族藏才氏、灵武士豪杨氏得以世袭 , “以安定其部落” 。 在这种统一方略和民族政策下 , 太祖自然不允许克睿入朝献地的 。
公元976年(太平兴国元年)宋太宗即位后 , 情况有所变化 , 一方面宋朝基本上统一了南方 , 开始把经略重点北移;另一方面用阴谋手段夺取帝位的太宗赵光义 , 为了转移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 积极对外用兵 , “谋取燕蓟 , 又内徙李彝兴(当为李继捧)、冯晖 , 于是朝廷始旰食矣 。 ”[(5)]其实 , 内徙夏州节度早在李继筠继位时就已出现端倪 。 978年定难节度使李克睿卒 , 太宗改变五代至太祖的惯例 , 授其子继筠为检校司徒、定难军节度观察留后 , 而不任命为节度使 。 显然 , 这是费了一番苦心的 , 如前所述 , 夏州拓跋政权带有地方与民族两重性 , 赵光义还不好直接下手 , 只能等待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