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当年山东人“闯关东”,为啥不去富裕的南方,而去严寒穷苦的东北

“明清中原黄河冲 , 山东大漢越禁封;東北地沃人稀少 , 背鲁离乡闯关東 。 ”
近代史上由于战乱和发展不平衡等各方面因素曾发生过五次规模宏大的人口迁徙事件 , 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 。 其中闯关东和走西口是最为人们熟知的 。
【爱历史】当年山东人“闯关东”,为啥不去富裕的南方,而去严寒穷苦的东北
文章图片
闯关东是历史上从数量到规模最高的社会人口迁移事件 , 发生于清末和民国时期 。 “关东“即如今的东北地区 , 在明代以后泛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 , 因此称“关东” 。
广义上的“闯关东”是指有史以来关内地区人民跨过山海关出外谋生的都算在内 。 而狭义上是指清朝末期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 , 关内百姓去关东逃难谋生的浪潮 。 通常我们所说的是后者 。
事件背景
电视剧《闯关东》有这样一句台词:“闯关东咱靠的就是这个闯劲 , 你现在这个闯劲没了 , 到哪都好不了 。 ”中华民族自祖辈以来便是一个以农耕为生的民族 , 既是农耕民族 , 自然以田地为主要生计 。
【爱历史】当年山东人“闯关东”,为啥不去富裕的南方,而去严寒穷苦的东北
文章图片
百姓们世代守着祖宗留下的一亩三分地 , 养成了厚道本分、脚踏实地的性格 , 要离开故土去开拓新的世界 , 的确需要莫大的勇气 。
山海关作为中国东北边境地区的最后一道关卡 , 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 。 清朝入关后颁布了“禁关令” , 对关东长期实行封禁政策 。 实行严格的地区划定制度 。
因而在几百年里 , 中原内地人群不得擅闯边境 , 进入关东“龙兴之地”垦殖 。 顺治时期 , 在关东地区更是实行“柳条边政策” , 将满族和汉族划分开来 。 当时在民间还流传着“边里人”和“边外人”的说法 。
【爱历史】当年山东人“闯关东”,为啥不去富裕的南方,而去严寒穷苦的东北
文章图片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以后 , 黑龙江以北地区被俄国占领 , 边境土地岌岌可危 , 清政府在这一年解除了边关禁令 , 允许关内人去往开垦生活 。
到19世纪末 , 中原地区的人口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 , 山东、河北两省的人地矛盾突出 , 社会矛盾尖锐 。
【爱历史】当年山东人“闯关东”,为啥不去富裕的南方,而去严寒穷苦的东北
文章图片
而与此同时华北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强烈的自然灾害 , 连年大旱造成饥荒 , 使得百姓民不聊生 , 随后便出现了大批灾民流往关东的现象 。 这就是“闯关东” 。 据记载这次迁徙的主力军是山东人 。
为什么去的是东北
许多人对此存有疑虑 , 既然横竖逃不过离乡 , 为什么当时人们选择了气候严寒又荒凉的东北呢?江南地区作为古来的“鱼米之乡” , 从各方面来看 , 似乎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
【爱历史】当年山东人“闯关东”,为啥不去富裕的南方,而去严寒穷苦的东北
文章图片
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
一是南北情况的差别
灾民们被迫逃难 , 本来就有故乡人口饱和 , 已经难以承载这一方人生存的原因 。 东北地区长年受封禁政策 , 人迹罕至 , 广阔的地区人烟稀少 , 完全可以接收这些离家漂泊的百姓 。
迁徙的人口大多是民间穷苦人民 , 世代以种地为生 。 那么只要有地 , 他们就有施展拳脚 。 只要能吃苦 , 肯干活 , 在荒地上辛勤培育 , 他们自然能种下一亩亩田地 , 收成就能养家糊口 , 所求也就达成了 。
【爱历史】当年山东人“闯关东”,为啥不去富裕的南方,而去严寒穷苦的东北
文章图片
此外 , 南北地域自古以来就有相当大的差异 , 所谓“南涝北旱” , 生动地说明了南北自然环境和气候差异 。 北方整体来说差异相对较小 , 而南方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
再者 , 山东离东北也并不比自山东南下那样过分遥远 。 因而当时人们选择往关东地区 , 相对来说只需要开荒 , 原有的农耕生产技术和生活经验仍然可以派上用场 。
【爱历史】当年山东人“闯关东”,为啥不去富裕的南方,而去严寒穷苦的东北
文章图片
而江浙那片土地 , 除了自然地理环境方面需要花时间去适应 , 本身也已经有世世代代的南方百姓生活着 。 若如此多的人口突然涌入 , 一时间又会造成地少人多的情况 。
二是自然地理环境
东北地区当时虽然人迹罕至 , 未经开发 , 但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是值得人们去努力发掘利用的 。
沃野千里 , 三江两岸广阔无垠的平原和茂密无界的森林 , 东北拥有着丰富的林木和土壤资源 。 平原上黑土广布 , 土壤肥沃 , 适宜开垦的荒地达到1亿亩 , 有着巨大的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