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106343916717@刘禹锡的二重唱和三重奏之――韩愈

公元824年 , 韩愈去世 , 那时正好距离柳宗元离世两年时间 , 刘禹锡写了一篇《祭韩吏部文》 , 出了对韩愈生平的总结和对其离世的惋惜 , 其中还回忆了当年跟韩愈以及柳宗元的友情 , 这其中有一段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说的:“自从结识了韩愈您 , 我的心情都是非常愉快的 , 您不但才学丰厚 , 又勇于追求真理 。 您经常用很精辟的语言开导我 , 让我醍醐灌顶 , 思路变得很开阔 。 咱们两个人风格各不同 , 您是长于写文章 , 我是长于议论 , 咱两的关系就像矛和盾 , 你来我往 , 争论不休 , 往往还争得不可开交 , 每当这时候 , 柳宗元就站了出来 , 他会笑眯眯的很和蔼的在我们两个之间打圆场 , 但这绝对不是和事老 , 该坚持原则的时候 , 还是依然坚持 。 回想起当年的这些愉快时光啊 , 就好像还在昨天一样 。 ”可以说 , 这是他们三人友谊的一个缩影 。
出生于公元768年的韩愈 , 字退之 , 世称“韩昌黎” 。 比柳宗元大四岁 , 比刘禹锡大5岁 , 曾连续三试不第 , 满腹才华不得志 , 792年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 , 终登进士第 , 后有多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均失败 , 直至796年 , 才因受宣武节度使董晋得推荐得试秘书省校书郎 , 并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 。
到了公元803年 , 韩愈、柳宗元以及刘禹锡均陆续先后调到了都御史台任监察御史 , 所以他们三人又是同事 , 这就给了他们互相了解的机会 。 对于当时很有名气的老考生韩愈 , 想必刘禹锡和柳宗元是有所听说的 , 有趣的人就像磁石 , 都有一个自己的磁场 , 所以他们三人彼此一互相靠近 , 就自然而然的互相吸引在了一起 。
他们三人经常在一起谈天论地 , 一起奇文共欣赏 , 疑义相析 , 一说就根本停不下来 。 经常促膝长谈到深夜 , 唐朝“铁三角”也就因此形成 。 而后他们这三块“磁石”结合后而产生的新“磁场” , 不仅让他们三人自己倍受启发 , 又对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
可以好景不长 , 当年十二月 , 韩愈刚就职监察御史不久 , 就上奏了一篇《论天旱人饥状》疏后被贬为了连州阳山县令 。
当时长安地区发生旱灾 , 农民颗粒无收 , 但当时的京兆尹李实 , 为了讨好朝廷 , 不但没有上书要求减免当年的税赋 , 反而欺骗德宗照收税赋进而横征暴敛 , 借机中饱私囊 。 负责监察的韩愈当然不会视此番恶毒的作为不管不问 , 就写了一篇客观的报告 , 也没有针对谁 , 委婉的汇报了长安地区旱灾的情况 。 但李实并没有放过他 , 随后找准机会就参了韩愈一本 , 就这样韩愈被贬到了离京城长安千里之外的连州阳山(今广东省清远市中部)当县令 。
后德宗驾崩 , 李实也被贬官了 , 但令韩愈奇怪的是 , 自己还是迟迟没有被召回长安 , 只是调到了离长安稍近的江陵(今荆州)任参军 , 这就让韩愈开始思考自己到底得罪谁了 。 思来想去 , 韩愈确定了目标 , 当时韩愈写了一首《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 , 其中有一个片段是这样说的:
同官尽才俊 , 偏善柳和刘 。
或虑语言泄 , 传之落冤仇 。
【用户106343916717@刘禹锡的二重唱和三重奏之――韩愈】二子不宜尔 , 将疑断还不 。
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大概就是:“当时同朝为官的人都是才子俊杰 , 但朝廷却偏偏只器重刘柳他们两个 。 我开始怀疑是不是刘柳二人把我当时只对他们说的一些关于朝政的议论泄漏了出去 , 从而造成了我现在的困境 。 我现在还难以断定 , 可我愿意把话先撂在这 , 他们两个肯定有问题 。 ”
虽然韩愈很欣赏刘、柳二人的才华 , 也很重视他们之间的友谊 , 但韩愈为什么会这样想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永贞革新” , 当时德宗驾崩 , 太子李诵即位 , 是为唐顺宗 , 急于改变当时唐朝内忧外患现状的顺宗接受了以王叔文为代表的“革新派”意见 , 以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 反对藩镇割据 , 反对宦官专权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