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排序问题 二十四节气顺序是怎样排列的( 三 )


“四钩” , 丑寅 , 报德之维 , 连接冬春;辰巳 , 常羊之维 , 连接春夏;未申 , 背阳之维 , 连接夏秋;戌亥 , 蹄通之维 , 连接秋冬 。可以知道 , “四钩” , 可以分出四“立” 。
由此可知 , 二十四节气全年为365 1/4日 , 两维之间为91 5/16度 , 具体分配的时间整数如下:冬至—大寒46日 , 立春—惊蛰45 日 , 春分—谷雨46日 , 立夏—芒种46 日 , 夏至—大暑46日 , 立秋—白露46日 , 秋分—霜降46日 , 立冬—大雪45日 。
《淮南子·天文训》中关于“立春”的记载:“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 , 则越阴在地 , 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 , 阳气冻解 , 音比南吕 。”?意思是说 , 惊蛰后增加十五日 , 北斗斗柄指向报德之维 , 阴气在大地上泄散 , 所以说距离冬至四十六天便是立春 。阳气升起 , 冰冻消释 , 它与十二律中的南吕相对应 。
《汉书·律历志下》中说:“诹訾 , 初危十六度 , 立春 。”?
《后汉书·律历下》记载:“立春 , 危十度 , 二十一分进二 。”?
元朝吴澄撰写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节 。立 , 建始也 。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 。而春木之气始至 , 故为之立也 。立夏、秋、冬同 。”?这里解释“立春”命名的依据 。
《周髀算经·二十四节气》中记载日影的长度是:“立春 , 丈五寸二分 , 小分三 。”?
《吕氏春秋·孟春纪》高诱注中说:“冬至后四十六日而立春 。立春之节 , 多在是月也 。”?
《周礼注疏》中说:“正月立春节 , 雨水中 。”?就是说 , 立春、雨水两个节气 , 规定在农历一月 。
三、刘歆改序与班固回归
二十四节气第六个节气是“惊蛰” 。
“惊蛰”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排序 , 西汉之时 , 曾经出现过两种说法 。其一 , 《淮南子·天文训》:“雨水、惊蛰、春分、清明 。”?其二 , 刘歆《三统历》:“惊蛰、雨水、春分、谷雨 。”?刘歆的排序 , 引起了后人的误解和争论 。从《汉书·律历志》以后 , 则完全采用《淮南子·天文训》的科学排序方法 , 回归正轨 。
第一种排序 , “惊蛰”是在农历二月节 , 在公历每年3月5日或6日 , 太阳到达黄经345o时开始 。
《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十五日指甲 , 则雷惊蛰 , 音比林钟 。”?意思是说 , 雨水增加十五日 , 北斗斗柄指向甲位 , 那么雷声响起 , 惊蛰到来 , 它与十二律中的林钟相对应 。
《后汉书·律历下》中记载:“惊蛰 , 壁八度 , 三分进一 。”?
《周髀算经·二十四节气》中记载太阳日影的长度是:“启蛰 , 八尺五寸四分 。小分一 。”?
《周礼注疏》中说:“二月 , 启蛰节 , 春分中 。”?就是说 , 启蛰、春分两个节气 , 规定在农历二月 。
《旧唐书·历志》中记载:“开元大衍历经:惊蛰 , 二月节 。”?
元代吴澄撰写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二月节 。万物出乎震 , 震为雷 , 故曰‘惊蛰’ ,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按:《淮南子·天文训》中的“惊蛰” , 与《周易》中“大壮”相对应 , 不对应“震”卦 。)
清代李光地等撰写的《御定月令辑要》中说:“《四时气候》:立春以后 , 天地二气合同 , 雷欲发生 , 万物蠢动 , 蛰虫振动 , 是为惊蛰 。乃二月之气 。”?
吴澄、李光地对“惊蛰”的命名、月份、八卦的“震”卦、“雷”的成因等 , 做了详细介绍 , 内容完整而科学 。
以上文献告诉我们 , 雨水以后 , 就是惊蛰 , 归于二月节 。它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日影的长度等 , 都有科学的定位 。
第二种排序 , 《汉书·律历志》记载的刘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的《三统历》 , 把“惊蛰”排在“正月中” , 紧接在“立春”之后 。这是唯一的一次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