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文社』唯独少了这一处,所有人都觉得奇怪,《清明上河图》上的建筑很多( 三 )


到了清代 , 这种“官不修衙”的情况更加严重 , 地方官吏若要修缮官衙 , 所需经费都需自掏腰包 。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 没有几个地方官愿意无私地修缮官衙了 。
『山川文社』唯独少了这一处,所有人都觉得奇怪,《清明上河图》上的建筑很多
文章图片
即使到了非修不可的地步 , 各地官吏也需自谋方法 。 要么拿出自己的俸禄 , 要么从民间募集 。 苏轼筹集修缮经费时 , 除了通过出售度牒募集之外 , 他还献出了自己的“公使钱“ 。 所谓“公使钱” , 是指宋廷下拨给地方官的特殊经费 , 地方官吏可自行支配 , 其主要用作公务接待开支 。
那么 , 为什么古代统治者要如此限制整修官衙呢?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 , 古代国家向来由“小政府“管理 , 一般不预算整修官衙的费用;
其二 , 修缮官衙花费过多 , 但是 , 朝廷支付能力有限 , 根本无力支付工钱 。
这样一来 , 官民关系就会不和 。 而且 , 若因拖欠工钱酿成大事故 , 地方官吏更没法向朝廷交代了 。
参考资料:
【《宛署杂记》、《宋史·卷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七》、《明代建筑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