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武汉医废处置经受应急考验(人民日报)( 二 )


随着确诊病例增多 , 武汉市每日医疗垃圾产生量不断递增 。 据了解 , 原来每名病人每天产生约1.5公斤医疗垃圾 , 疫情期间则达到四五公斤 。 “疫情发生前 , 武汉医疗废物产量日均约49吨 , 日处置能力约50吨 。 但到2月上旬 , 每天产生的医疗垃圾量骤增至200多吨 , 最高峰时达到247吨 , 远远超过常规处置能力 。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阎忠宁说 。
武汉市原先只有一家医疗废物定点处置企业——武汉汉氏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我们有两条生产线 , 日处理能力约50吨 , 基本满足疫情发生前全市医疗废物的处理需求 。 ”公司董事长杨帆说 。
应对医疗废物收处难题 , 阻断病毒二次传播 , 一场医疗废物处置攻坚战 , 在武汉打响 。
北京佑安医院主任医师李素英 , 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派武汉专家组成员 , 1月25日抵达武汉 。 3月11日 ,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 , 她坦言疫情高峰期间 , 又逢春节 , 医疗机构的保洁、后勤、保安等不少人回家过年 , 确实存在保洁员较少、医疗废物清理不及时的情况 。 “中央指导组及时关注到了这个问题 , 通过各级协调 , 及时沟通 , 还有当地生态环境、住建部门和处置单位积极开展工作 , 及时畅通了医疗废物处置的出口 。 ”
2月20日 ,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分局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紧急安置了4个集装箱作为临时暂存间 。 “我们为全区4家定点医院、2个方舱医院和相关隔离点 , 紧急购置了71个集装箱 。 ”胡续海说 。
阎忠宁介绍 , 武汉在各区应急组建了17座共1.5万平方米的临时暂存库 , 缓解高峰时期医废储存困难;在生态环境部和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协调下 , 截至3月26日 , 武汉先后接收了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等单位捐赠的转运车辆68辆、医疗废物周转箱(桶)1.8万只 。 全国多地派出增援力量 , 湖北还启动区域应急协调处置预案 , 组织襄阳、黄石、咸宁等地协助处置武汉市医疗废物 。
【[武汉]武汉医废处置经受应急考验(人民日报)】 多措并举 , 处置能力提高4倍多
占地35亩的武汉市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中心 , 从开建到投入运行 , 仅用了不到14天 。 “我们接到通知后 , 不到10小时就拿出了设计方案 。 ”负责该项目建设运营的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类鸣告诉采访人员 , 以往同等规模的项目至少需要半年 。
“现在布设了3条生产线 , 日处理能力达到30吨 。 ”黄均平所在的班组 , 一共19人 , 分别来自江苏、广西、重庆等8个省区市 。
黄均平说 , 医疗废物转运来之后 , 经多次消毒 , 再送至蒸煮锅中 , “高温加压、升温灭菌 , 整个过程需要70多分钟 。 ”
240升的医废桶 , 蒸煮锅一次能处理30桶 。 出锅后 , 黄均平会对废物再次分拣 。 “手套、防护服等 , 不易粉碎 , 只能人工挑出来 。 ”
分拣出的衣物 , 连同其余经粉碎后的医疗废物 , 要运往垃圾焚烧厂 。 医疗废物处置不过夜 , 这意味着 , 黄均平和同事们每天要徒手搬运60吨废物 , “我们37名一线工人 , 分成2组倒班 , 从早8点干到晚12点 。 ”
[武汉]武汉医废处置经受应急考验(人民日报)
本文插图
武汉医废处置人员将装有医疗废物的塑料桶放入上料系统 。 新华社采访人员 费茂华/摄
在距武汉市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中心40多公里的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 , 赵燕妮正紧盯着工人上料 。 “我们这套医疗废物应急处理系统 , 能实现自动上料、灭菌 , 全套设备能安装在一个集装箱内 。 ”
赵燕妮是启迪环境固废及再生资源中心副总经理 。 她和11名同事2月11日赶赴武汉 , 12日就调试好了设备 , 13日一早开始处置医疗废物 。 “每天能处理1.5吨 , 相当于35到40桶医疗废物 。 医院高峰时每天产生80桶左右 , 一半外运 , 一半现场处理 。 现在所有医疗废物已基本实现现场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