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变得深邃 思想深邃

编者按:无论是对于当代中国文化,还是当代中国人,鲁迅都是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 。但是,对于普通读者,尤其青少年读者而言,阅读鲁迅时又会遇到一些普遍性的困境:不知如何来读,或者读不太懂,或者看到网上对鲁迅的众说纷纭后不知何去何从……2021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日,本版特别刊发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的文章,以期帮助读者澄清一些阅读误区,更好地理解鲁迅作品 。一百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 。
鲁迅的眼光很“毒”,他是要重新发现“中国与中国人” 。有关中国文化的研究论著很多,但鲁迅作品很特别,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不是书斋里隔岸观火的学问,而是痛切的感受,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 。这和读一些学问家的概论和历史著作之类,是不一样的,功能和感觉都不一样 。
读鲁迅是“思想爬坡”
现今强调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毫无疑问,这是“主心骨”,是精神支柱 。但传统文化不能照搬,它是在古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精华,也有糟粕,有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部分 。我们要继承的是精华,是优秀的部分,这就有一个选择和扬弃的问题 。读鲁迅,可以认识他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的角度与方法,看这位思想家型的文学家是如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又如何体现在鲁迅的思想与创作里的 。我们既要读孔子、孟子,读古代史、现代史,同时也要读点儿鲁迅,知识结构才比较全面,思想方法也比较辩证 。读鲁迅,还可以带给我们对于自身所处文化的真切的体验,克服在文化问题上“民粹式”“愤青式”的粗糙思维 。
鲁迅对文化的批判性认知,是基于对人性的深透了解,基于对自身思想心理不断的“自剖”,他反传统、反专制、反精英、反庸众,思维是辩证而尖刻的,是“不合群”也“不合作”的,有时说的话很“难听”,但那是知人论世,能让人警醒,换一个角度去打量我们所熟悉的世界 。在网络时代,过量的信息冲刷可能会让思维碎片化、平面化,过度强调娱乐消费的流俗文化,又使人们的精神趋于粗鄙,而鲁迅那种批判性的深度思考,是有助于拯救文化滑坡的 。读点儿鲁迅,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深邃,精神得到升华,意识更加清醒 。
鲁迅不是优雅、平和、休闲的,而是真实、严峻、深邃的 。读鲁迅是“思想爬坡”,并不轻松,甚至费力、难受 。从“生活化”的立场,也许一些人并不“喜欢”鲁迅,我们读鲁迅也并非模仿鲁迅的脾气或生活,甚至也不必让自己变得尖刻;读鲁迅,是要学习鲁迅的思想方法、他的批判意识,从他那里获取对我们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清醒认识,激发思想的活力 。
一些年轻朋友不喜欢鲁迅,也因为语言的隔膜 。鲁迅写作的年代刚开始倡导白话文,他的文章有些文白夹杂,是时代的印记,但也是有意为之 。鲁迅不愿意俯就过于平直的白话,宁可保留一些文言的因素,加上那种迂回曲折的句式和游弋的语感,所表达的含义往往是复杂而多义的,更能体现其思想的张力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会觉得鲁迅的作品“难读” 。但理解鲁迅式语言表达的风格,尽量读懂读进去了,就能体味到它的特别有味 。在充斥周遭的四平八稳的八股文风中,在到处可见的夸张虚假的广告式语言旋涡中,读点儿鲁迅,会豁然开朗,有所超拔,甚至还能从鲁迅那里吸取语言运用的灵感,学会想问题与写文章 。作为当代中国人,如果没有读过几种鲁迅的书,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
其实,在中学语文课上我们已经读过鲁迅的一些文章,有了一些印象 。有一种说法是中学生“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 。可见,应试式的相对刻板的语文教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我们阅读鲁迅的“胃口” 。这种对鲁迅“敬而远之”的印象,应该得到改变,而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于鲁迅这份重要的精神遗产,我们会越来越体会到它的分量 。
【让思想变得深邃 思想深邃】如何看待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近年来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鲁迅批判传统文化,附和激进的思潮,造成传统文化在“五四”的断裂 。鲁迅便被贬斥为“全盘否定传统”的一个代表 。这观点表面上似乎不无根据,鲁迅的确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最深刻、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他对传统的批判是采取决绝的态度,很“偏激” 。大家最熟悉的是《狂人日记》,通过“狂人”之口,把中国历史,特别是封建礼教和专制制度概括和比喻为“吃人的筵席” 。“狂人”晚上睡不着,翻开历史书,在满纸仁义道德的字里行间,看到的只有两个字:“吃人” 。这当然是一种小说的形象表现,不是逻辑判断,但其中有鲁迅独特的体验和发现 。在“五四”时期,鲁迅一谈到旧礼教、旧制度,往往深恶痛绝,有时把话说得很“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