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的故事:李生财 小城故事( 二 )


“安得千万间房子,天下穷人皆大欢喜 。”我想起了诗人杜甫的名句,想起了我那栋危在旦夕、濒临倒塌的可怜的老房子 。同时也祈祷困扰我一生的住房梦有一天能实现 。
在绝望的情况下,我不得不向当时的教育局局长吴润同志求助 。吴主任很同情我的处境 。他说:“第三小学有一个刚搬出去了,你搬过去吧” 。
吴主任给我雪中送炭,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搬家那天,我向朋友借了一辆小平车 。经过一上午的折腾,两辆小平车把我所有的家当都搬走了,一家人终于有地方住了 。我太兴奋了,根本睡不着 。
搬到三湾小学后,一家三代六口人住在两个房间里,虽然有点挤,但我已经很满足了,至少不用怕房子塌了 。
1983年,县 尊师重教,给无房教师批宅基地 。我用8500元在平安西街盖了三间活动板房和一个小院 。妻子高兴地说:“我多年来有房子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
我家已经换了好几次了 。现在,儿子和女儿已经告别了平房,搬进了楼房 。我们老两口住在120平米的楼房里,三室两厅一卫 。我的儿子和女儿已经搬进了一个137平方米的三室两厅两卫的房子 。
只有我一个人在京镇的房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吗?不是,我家的变化只是井坪镇乃至全区人民住房变化的一个缩影 。

转眼间,几十年很快就过去了 。自2002年新苑小区筹建以来,井坪镇的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如今的京平镇高楼林立,繁华热闹 。

随着旧城改造的深入,金源小区、文馨苑小区等近30个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堡子沟社区正在建设中,井坪镇大部分人告别了低矮、破旧、尘土飞扬、烧炭的平房生活 。享受舒适快乐的建筑生活 。

记住老房子,因为老房子是一种美丽的乡愁,苦中带香;忘了新房子吧,因为它表明人们的生活蒸蒸日上 。家是最小的国家,国家是更大的家,只有国家才能有家 。
踏上旅程
1973年以前,老婆在外地教书,每年放假都回靖平 。她先坐火车到朔县,然后从朔县中转站坐车回靖平 。
当时朔县到靖平只有一趟车 。下车三步,慢慢走两步,公交车到了换乘站就已经开走了,要在朔县呆一晚 。
第二天,早早排队买票 。如果买不到票,就得停下来在高速公路上拉煤车 。运气好的话,司机会让你坐上煤车,带你回靖平 。回到家,全身都被煤熏黑了,像个窑工 。当时真的很担心从朔县回靖平 。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有说服力,因为时间可以在不告诉我们的情况下改变一切 。
现在儿子媳妇女儿各有一辆车,京平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有私家车,有的甚至一家好几辆 。每个居民区每天晚上都停满了车 。
京平已经是一个现代化的小城市,公交车纵横交错,遍布市区及周边 。从1号路到11号路,一共十条路 。(4路)而且都是免费的,给人们出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
从京平到朔州的公交车每5到10分钟循环一次,就这样一直来回 。有多少辆公共汽车?我问过列车员,她说了很多 。
此外,还有从景平到太原、大同、呼和浩特、包头、右玉、偏关、应县的航班 。

不经意间,几十年匆匆而过 。荆坪,一个曾经偏僻荒凉的小镇,交通十分不便 。
现在从这个区来看,基本实现了村村通;从周边看,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交通 ,拉近了京平与全省、全国各地的距离,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历史上哪个时代的出行像今天这样方便?这是前所未有的 。
这不正是 在《清平乐会昌》中的名句“未老先衰,此处风景独好”的佐证吗?
一致
以前和外地的亲戚朋友联系就是写信,有急事就要发电报 。
一般 机关和单位都有 。起初,有手动 。后来,手动 消失了,变成了拨号 。那个时候, 是奢侈品,是地位的象征,是荣耀的体现 。
后来有了手机 。2003年,我托朋友买了之一部诺基亚手机,后来换了几部,质量越来越好,功能越来越多 。现在有智能手机 。现在,我家每个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即使你在天涯海角、大洋彼岸、异国他乡,你也将拥有一切 。
平针大部分家庭的固定 和普通手机逐渐成为历史,智能手机也悄然进入千家万户,无形中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主要通讯工具和重要助手,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 。
小巧的智能手机,以其方便、快捷、高效、强大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真可谓“方寸之间无限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