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 英雄的黎明

三国 | 英雄的黎明
序(一)
显赫三公
一部三国史,如果放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只是一段不足百年的插曲 。但人们热衷三国故事,其实是从东汉末年开始铺陈的 。插曲,纵然短暂,但却可以结集诸多美妙的音符 。三国史也是如此,东汉前期的英雄时代,在王朝的中期早已湮没不闻 。一部《后汉书》,除却首尾两段的英雄记忆,恐怕大多还是沉闷的稳定,外表波澜不惊,却蕴藏着涌动的暗流 。
三国发端于东汉,而东汉在法理上,并未出离西汉的规制,那么要说三国故事,就须从西汉之中牵出线索 。遍涉于两汉的政治势力中,士族、外戚、宦官是绕不过的因素,如果不把这些事情说透了,那历史就成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群像,有意思却无真趣 。
闲言少叙,先来说说士族 。士族又称门阀世族,是始兴于汉代的政治力量 。早在士族尚未成型的先秦,也有不少世卿世禄的先例 。比方说助刘邦平定天下的留侯张良,他的父祖就有五世相韩的故事 。所谓五世相韩,不是说从张良的父亲往上推,张家五代人都做过韩国的国相 。而是说韩国的五代国君,都要拜张良的父祖为相 。这份殊荣,在先秦时期是非常了得的 。
无论是看正史《三国志》,还是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读者都应该知道袁绍袁本初这位豪杰 。说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乃是说袁绍的高祖父袁安,做过司徒 。而袁安以下的四代子孙,都位居三公的显位 。三公,是继承于秦制的长官制度 。如果追本溯源的话,三公的源头,恐怕可以追溯到制礼作乐,兴周八百年的周公那里去,《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 。
汉代所谓的三公,最初说的是相国、太尉、御史大夫 。高祖刘邦建汉之初,酂侯萧何、平阳侯曹参相继担任过大汉的相国 。萧、曹薨逝之后,汉朝就不再设相国,而是仿秦代故例,分设左右丞相 。在文帝二年的时候,左右丞相并而为一,佩金印紫绶 。到了汉哀帝元寿二年,丞相更名为大司徒 。在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将“大司徒”的“大”字去了,依据周时礼法,改称司徒 。三公中的御史大夫其实是副丞相,后世也称之为亚相,佩银印青绶 。同样是在元寿二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建武二十七年去其“大”字,是为司空 。
【三国 | 英雄的黎明】最后说说三公之中,比较独特的太尉 。今天一提起太尉,恐怕大多读者所能联想到的古代人物,就是《水浒传》里的高太尉,搞得太尉好像一个顶着浊名的官职 。文学艺术,终归还是文学艺术,至少在汉代,还是有不少能臣出任过太尉一职 。比如景帝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条侯周亚夫,以及在中国历史上立过盖世功勋的名将卫青、霍去病 。有读者就要问了:“不对吧,我看《汉武大帝》里说过,那里头不是管卫青、霍去病叫大司马么?怎么到你这儿,就变太尉了?”
这里面的事儿,还请听我慢慢道来 。太尉,是全国戎事的最高长官,《汉书·百官公卿表》直言其职能为“掌武事” 。在西汉武帝朝的建元二年,这时候太尉一职一直都是个阙 。到了元狩四年,武帝置大司马一职,担任大司马之要职的,就是卫青、霍去病舅甥二人 。卫青、霍去病本身都是将军,但将军并不是常置职位,非战时不常设 。在先秦时期,一般由卿、大夫在战争需要之时,被临时委派为将军,秦汉时期也随顺了这一传统 。在将军的序列之中,最高的军职为大将军,这是卫青的职衔;而大将军之下,就是骠骑将军,也就是霍去病的职衔 。卫、霍征伐匈奴,立有不世之功,武帝为表彰其功业,而加大将军、骠骑将军衔,以示尊崇 。但古时的正式尊官,毕竟还是三公,于是武帝为卫、霍专设大司马一职,还一并冠以他们原有的将军之号,卫青、霍去病也就是煊赫一时的大司马大将军和大司马骠骑将军 。终其西汉一朝,大司马的官属、印绶、秩禄,以及是否加冠将军之号,都曾有过损益斟酌 。直到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大司马复改为太尉,佩金印紫绶 。如有国之要事,司马、司空、太尉作为共同的相权体制,需要一并讨论复议 。
原则上,丞相为百官之首 。皇帝作为天命道统的象征,是大汉的元首;而丞相则作为汉朝政府职能的最高管理者 。作为祭祀之长的皇帝,与作为武事领袖的太尉,一同作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诠释 。认为汉朝是皇帝专制体制,其实并不确切,皇帝与三公和合一体的君相制才是汉朝标准的祭政模式 。因此,袁绍家族四世三公,才会有“势倾天下”的声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