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明明近在咫尺,但中原王朝顶多让朝鲜半岛称臣,却无法纳入版图

自先秦时代起 , 朝鲜半岛就与中原王朝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 并成为最先接受中原文明浸润、与中原王朝最“像”的地方 。 然而即便如此 , 历代中原王朝也不曾放弃对这块土地的渴望 。
但无论是国力最强的雄汉盛唐还是幅员最辽阔的元朝 , 都不能完全将半岛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内 。 即便唐高宗时期几乎将3/4个半岛并入唐土 , 但偏居一隅的新罗仍旧顽强地保持了独立——这可以说是中原王朝距离征服半岛最近的一次 , 可惜仍旧功败垂成 。
那么 , 为什么历朝历代竟会对小小的半岛无可奈何?无法彻底征服这块土地的背后 , 又蕴含着怎样的玄机呢?我们知道 , 一般而言古人总喜欢从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方面来评说军事征伐的成败得失 。 那么今天我们也不妨学一下古人 , 从这三个角度来探析一番 。
【历史故事】明明近在咫尺,但中原王朝顶多让朝鲜半岛称臣,却无法纳入版图
文章图片
上图_朝鲜半岛地图
天时:短暂的“窗口期”很不友好
众所周知 , 天气因素往往能对军事行动产生重大影响 。 现代是这样 , 生产力水平和交通通信极不发达的古代就更是如此 。 有时候 , 下一场雨或一场雪 , 就足以左右一场战争的胜负、决定一个朝代的兴亡 。
而在中原王朝对半岛的军事行动中 , 天气总是屡屡与中原大军为敌 。 例如唐太宗征高句丽之役中 , 唐军贞观十九年(645年)五月出兵 , 八月渡过鸭绿江 , 这期间一直都是凯歌高奏 。 但眼看就能攻占平壤、形势一片大好之际 , 九月十八日唐军却突然草草撤兵了 。 唐军为什么不坚持几天?打到十月、十一月不行吗?不行!因为再打下去 , 唐军可就撤不走了 。
【历史故事】明明近在咫尺,但中原王朝顶多让朝鲜半岛称臣,却无法纳入版图
文章图片
上图_1950年12月 , 长津湖湖面全冻住了
半岛北部的高山大林 , 年均温度只有2℃左右 , 且往往到每年九月就开始降温 , 十月气温就会降到0℃左右 。 十月下旬就会跌破-10℃ 。
要知道 , 在1950年11月的长津湖之战中 , 中美两军就因为极端寒冷的天气 , 在半岛北部的盖马高原上吃尽了苦头 。 当时志愿军的境况就不多说了 , 就算是号称拥有“蓝星最强补给”的美军 , 外有风雨登山服、带兜式防寒帽 , 内有羊绒衣 , 脚穿有两层毛毡垫的长筒靴 , 每天还有两餐高热量食物供应 , 结果呢?其最精锐的陆战第1师竟有多达7313人冻死冻伤 , 占该师参战人数的1/3!
【历史故事】明明近在咫尺,但中原王朝顶多让朝鲜半岛称臣,却无法纳入版图
文章图片
上图_唐征高句丽百济之战
视线回到唐太宗征高句丽时 , 唐军上下不仅没有羊绒衣、登山服、长筒靴 , 连每天都能吃饱饭的条件都不具备 , 更别说摄入什么高热量食物了 。 一旦气温降到零摄氏度左右 , 那就根本没法打仗了 。
在古代 , 中原王朝进攻半岛的“窗口期”极短 , 一般都以五、六月(农历)结束夏种开始 , 到当年九月为最后期限 。 一旦半岛政权坚壁清野、拼死顽抗 , 只要把时间拖到九月 , 那时气温一降 , 自己作为防守一方 , 还有城池可以用来抵御严寒;而作为进攻方的中原大军只能露宿野外 , 如果再下场雪 , 那就全冻成冰棍了 。
所以 , 要想征服半岛 , 军事行动就必须快 , 而且容错率还很低 , 稍有失误导致战事拖延 , 那任凭你之前有多大优势 , 都会前功尽弃 。
【历史故事】明明近在咫尺,但中原王朝顶多让朝鲜半岛称臣,却无法纳入版图
文章图片
上图_朝鲜半岛地形
地利:山河都不太给力
半岛北部大半被广袤的山林覆盖 , 其间平均海拔约1340米 , 地势陡峭、极难行走 。 更有盖马高原、狼林山脉横贯东西 , 平均海拔达到2000米 , 山间终年积雪 , 气候寒冷、人迹罕至 。 这样的地形地势 , 在没有导航装置和远距离通讯设备的古代 , 那几乎就是不可逾越的“天堑” 。 所以这些高原高山 , 就成为阻挡中原王朝大军的一道坚实“屏障” 。
不仅是半岛北部的地形不给力 , 即便在自己的国土上 , 中原大军要想顺利抵达鸭绿江边也可谓是困难重重 。 一般而言 , 辽东城 , 也就是今辽宁辽阳 , 是历代中原大军开赴半岛前的最后一个集结地 。
从该城往东 , 便是由胡仙堂山、大黑山、摩天岭等系列山峰组成千山山脉 , 再往东则与半岛北部的狼林山脉、盖马高原相连 。 而从该城往西 , 是由包括辽河在内的30多条河流冲击所形成的辽河平原 。 辽河 , 古称辽水 , 但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潦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