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读报会:中国为什么不像美国那样给民众“发钱”?( 二 )


多国也都推出经济刺激计划来实施救助 。 韩国政府3月30日宣布 , 将向七成韩国家庭一次性发放“紧急灾难补助” , 总额约为9.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29亿元) , 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和民生的冲击 。 法国政府准备推出45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506亿元)的紧急救助计划 , 以避免大量企业破产和解雇潮 。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17日宣布了一项“前所未有的”20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5584亿元)援助计划 , 以保护就业并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
2
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
促消费稳经济 , 有行动总比不行动好 , 发消费券或发现金 , 都可值得一试 。
为了拉动消费 , 尽快实现消费回补和释放消费潜力 , 许多地方纷纷发消费券 , 助力餐饮、旅游等重点行业复苏 。 南京预计将发放总额3.18亿元的消费券 , 宁波打算推出1亿元的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券 , 济南将发放2000万元文旅消费券 , 江西拟发放1000万元旅游电子消费券 , 浙江酝酿推出总价达10亿元的文旅消费券和1亿元的文旅消费大红包 , 广西将发放亿元暖心消费券……短短的时间里 , 一大波消费券正在路上 。
以南京为例 。 当地消费券总额达3.18亿元 , 主要包括餐饮消费券、体育消费券、图书消费券、乡村旅游消费券、信息消费券、困难群众消费券、工会会员消费券等7大类;消费券面值根据不同类型按每份100元或50元设定;乡村旅游、困难群众工会会员等3类消费券按照系统内有关要求发放 , 餐饮、体育、图书、信息等4类消费券采用多批次网上摇号方式面向全体市民公开发放 。
天天读报会:中国为什么不像美国那样给民众“发钱”?
文章图片
其实 , 早在2009年 , 为应对国际金融的冲击 , 杭州就针对特定群体分两次发放过7亿元消费券 。 从国际看 , 发放消费券的实践 , 国外早有之 , 如日本在1999年经济低迷时也向特定群体发放了名为“地域振兴券”的消费券 , 总额达6194亿日元 , 也就是每人2万日元 。
多地大手笔发放消费券 , 看重的是其拉动作用 。 因疫情带来的消费低迷 , 不仅让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 也给就业带来严峻挑战 , 因此急需向消费市场注入强心剂 , 使之尽可能较快回暖 。 目前来看 , 不论哪种形式的消费券 , 大都采取在使用时需搭配一定比例现金的办法 , 这会使消费者在使用消费券消费时 , 钱券相配 , 放大了消费金额 , 达到扩大消费的目的 。 这是其一 。
其二 , 通过消费券这种形式扩大消费 , 能给经济活动带来一系列积极的连锁反应 。 比如 , 为恢复旅游市场景气发放旅游消费券 , 游客因此增多 , 除了旅游景区直接受益 , 餐饮、住宿、零售、娱乐等行业也会因之受益 。 由此 , 消费券因素的注入 , 拉动了旅游及与之相关行业的景气回升 。
其三 , 消费券的特定投向 , 如投向受疫情冲击较严重的服务业、地区和群体 , 能够体现精准施策之效 , 促使有关行业、地区和群体尽快实现消费回补和释放消费潜力 。
很多人会问 , 中国为什么不像美国那样 , 向老百姓直接“撒钱”?
因为对于中国来说 , 消费券的限期性、专用性、特定性 , 使之拉动消费可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 相比之下 , 现金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则难以确定 。 中国民众有储蓄的习惯 , 发放的现金 , 可能被用于当期消费 , 但也很可能不用于当期消费而是存起来 , 成为居民储蓄的一部分 , 或流向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非消费领域 , 难达到拉动消费的目的 。
而美国恰恰相反 , 是一个高消费、高负债的国家 。 与国人爱存钱的习惯相反 , 大多数美国人基本上是“吃光花光”或信用卡透支消费 , 存款不多 。 当疫情来袭时 , 不论个人还是家庭 , 其风险承受能力脆弱 。 同时 , 近来美国股市已密集经历四次熔断 , 失业率迅速攀升 , 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明显上升 。 如此一来 , 发放现金 , 既可以尽可能保障普通美国人的生活不受影响 , 也能稳定消费 , 并为刺激经济助一臂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