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APP』拼多多的拼小圈:隐私泄露质疑下,黄铮小瞧了五环内( 三 )


威胁卸载的:
“除了卸载拼多多 ,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在打开它时不出现添加拼小圈好友?我因为手误已加了前男友、前前男友以及我的高中班主任大学导员了 。 ”
“拼小圈不下架 , 只能删除拼多多了 。 ”
围观偷窥的:
“拼小圈里我好友买的东西真的是五花八门 , 太有意思了 。 ”
“每次偷窥我爹的拼小圈 , 总是有惊喜 。 ”
但不管是那种心态 , 都正在表明——对于那些曾经“理解不了拼多多核心的五环内用户” , 其实拼多多对此也很可能没有真正理解 , 甚至小瞧了 , 仍然是在用自己的“核心方式” , 去竞争五环内用户 。
比如 , 尽管拼多多官方表示设置了多重隐私保护机制 , 手动关闭通讯录授权等等 , 但从不少用户反馈来看 , 其实是软件自动帮助完成“添加好友”申请 。 而且 , 如何选择好友 , 也是系统自动抓取 , 而非用户主动选择添加 。
此外 , 用户在拼单成功后 , 事实上很难注意到底下会有一行非常不起眼甚至差点隐形的“拼单即将同步到拼小圈 , 点击取消 。 ”对大多数用户而言 , 不经意间就会默认同步到拼小圈 , 且需要每次都手动点击取消 。
这仍然是拼多多在延续之前太多粗暴的产品体验 , 以及“先野蛮后发展”的互联网思维——这些 , 对于下沉市场的中老年用户群体可能无所谓 , 但在绝大部分五环内用户看来 , 却是对自己的“强迫”甚至“被逼社交” 。
隐私界线和企业底线责任
争议最大的还是是否泄露隐私问题 。 拼小圈暴露用户的消费和评价记录 , 是否在泄露用户的隐私?
一位互联网观察人士说 , 必须明确的是 , 拼多多的购物记录 , 无论是否属于它划定的敏感商品范畴 , 属于个人的隐私 , 这是毫无争议的 。 而且互联网上的痕迹 , 也大多属于用户的“隐私范畴” , 各种数据营销、大数据推荐 , 其实都是建立在这些痕迹之上 。
3月下旬 ,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对极点商业评论(jdsy2020)的说法是:关键看两点 , 一是拼多多读取用户的手机通讯录有没有经过用户同意 , 二是收集用户通讯录等个人信息时是否明确告知了收集的目的 。 “具体怎么判断这两点 , 主要看拼多多隐私政策是否有前述内容 。 ”
知名互联网评论家丁道师同样对“极点商业评论”称:是否泄漏隐私 , 需要看拼多多是否做好了相应的防护机制 , 无论是技术层面 , 还是管理层面 , 都需要拼多多来做好 。
但显然 , 从大量用户反馈情况来看 , 拼多多无论是技术、还是层面 , 都未做好——“极点商业”的体验也是如此 , 虽然需要同意用户隐私协议 , 但 “拼小圈”也会自动帮用户向通讯录所有好友发送“好友申请” , 且申请不可撤回不可选择好友 , 而且即便不打开拼小圈 , 也仍然推送好友请求 , 这个设计 , 在用户体验上来看简单粗暴 。
事实上 , 隐私是有界线的 。 2011年 , 谷歌街景因为“不小心”将一些住户情况拍了进去 , 被法国政府处以10万欧元的罚款 , 因为后者认为谷歌街景严重侵犯了用户隐私——拍到了街边住户在阳台上晒着的内衣 。
表面来看 , 用户在阳台晒着的内衣 , 是在一个公开的场景 。 但是 , 住户个人并不愿意将此展现在全球所有人的眼中 。 更何况 , 这还谈不上属于住户自愿 。
购物记录也是如此 。 每位用户的购物记录不同 , 对购物记录的想法也会不同——事实上 , 以公开分享的朋友圈来看 , 即便是用户主动行为 , 但很多朋友圈 , 也会在设置标签后 , 为某些特定朋友可看 , 而非全部用户 。 但相比之下 , 拼小圈却是向所有好友展示 。
对此 , 一位用户就如此表示:拼单可以和陌生人一起 , 但如果亲人好友可以看到自己买过什么 , 肯定心态要崩 。 因为买什么牌子和价位的商品 , 完全是属于自己的个人隐私 , 更不想被他人窥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