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画报:南唐徐熙与《雪竹图》之谜:那张雪后黄昏曝光不足的老照片( 二 )
据说南唐亡后 , 徐铉入宋为官 , 朝廷中有一只进贡的大象死后 , 人们剖开大象肚皮 , 却找不到象胆 。 这位徐铉说 , 胆应该在大象的前左足 , 因为“象胆随四时在足 , 今方二月 , 故知之”——可见这徐铉说的话 , 有时候也并不靠谱;
文章图片
插图:《横竿晴翠图》元代柯九思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文章图片
插图:五代李坡(传)《风竹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郭若虚引用的第二条史料来自徐熙自撰的《翠微堂记》 , 其中描述称:“落笔之际 , 未尝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功 。 ”这表明徐熙的画法一反唐以来流行的晕淡赋色 , 开创了一种新的“落墨法” 。
在《宣和画谱》中 , 对徐熙技法记载中道出其几个特点 , 一是他善于观察写生 , “尝徜徉游于园圃间 , 每遇景辄留 , 故能传写物态 , 蔚有生意 。 ”其二是 , 他的画法有别于当时流行的先以色晕淡 , “独熙落墨以写其枝、叶、蕊、萼 , 然后傅色 , 故骨气风神为古今之绝笔 。 ”
《宣和画谱》同时提到梅尧臣《和杨直讲夹竹花图》【注2】的诗句 , 以佐证徐熙这种独创的“落墨法”的技术特点 , 尤其是梅诗中“年深粉剥见墨纵 , 描写工夫始惊俗”一句 。
1973年 , 63岁的谢稚柳先生公开发表了《徐熙落墨兼论〈雪竹图〉》一文 。 他在文中就上述史料的描述 , 认为徐熙“落墨法”的核心是墨色 , 而这幅《雪竹图》中的技法正是采用多种墨色与笔法的组合 , 突破了唐人花鸟画法晕染敷色的新颖风格 。
“没有任何旁证说明这画是出于何人或何时代 , 只有从画的本身来加以辨认 , 因此 , 从它的艺术时代性而论 , 不会晚于北宋初期的制作 。 ”谢稚柳因而认为 , “这幅《雪竹图》 , 完全符合徐熙‘落墨’的规律 , 看来也是他仅存的画笔 。 ”
贰徐熙野逸该幅《雪竹图》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藏 , 纵151.1厘米、横99.2厘米 。 在此图大石右侧的竹竿上 , 有篆书体倒写“此竹价重黄金百两”八字 , 亦为此图增加一些神秘气氛 。 上博依据谢稚柳先生的观点 , 将其归于徐熙名下 。
文章图片
《雪竹图》细部6
文章图片
《雪竹图》细部7
在之前的系列文章中 , 我们分析过晚唐时期的萧悅、孙位一直到五代时期出现的首位“墨竹”画家李坡 , 从他们所留存的画迹中已经可以看出 , 对于竹的画法 , 在五代时期已经相当成熟 , 并且有了一定的规范和程式 。 对于竹节、竹叶的技法都不在像盛唐之前那样呆板、僵硬 。
即使出现在人物、故事背景中的竹 , 也显出生机盎然 , 不再如以前那样像一根根甘蔗似地充当一种符号式的存在 。 比如以下这幅五代时期画家阮郜所绘的《阆苑女仙图》 。 该图为绢本设色 , 纵42厘米 , 横117.3厘米 ,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相关文章可参阅:从五代阮郜笔下的女仙和她们的世界 , 看《枉凝眉》中的阆苑仙葩)
文章图片
五代阮郜《阆苑女仙》图
文章图片
五代阮郜《阆苑女仙》图局部
文章图片
五代阮郜《阆苑女仙》图中竹使用了双钩填色的技法
该图描绘了仙境中神仙姊姊们的一场聚会 , 其中一处有十多枝竹 , 其技法采用双钩填色 , 较少晕染 。 这类对竹的画法 , 一直到北宋前期所流行的“皇家富贵”应是当时的主流画法 。
- 「字媒体」年度最佳戏精就是他,五毛钱cos中国最火辣“国民女神”
- 「国民画报」共14字刷屏近千年,很多人经常挂在嘴边,三流诗人平生仅存两句诗
- 「嗅事江湖」为何能让国民党军队损失四十七万人?其实原因很简单,辽沈战役
- [国民画报]为何却没有猫妖?你看猫的主人是谁?,《西游记》那么多妖怪
- 『国民画报』天人合一,庄子《逍遥游》智慧的现代意义:超然物外
- [国民画报]城春草木深。,杜甫五言诗八首:国破山河在
- 『海子历史谈谈』一本1974年的《工农兵画报》
- [台海网] 霸气表示:薪水找我谈!,国民党主席江启臣扮诸葛亮征才
- 「柴荣」柴荣为何先向北进攻最强的契丹,而不是先灭南唐?
- 「搞笑娱乐的MM」国产剧不给劲?因为看不到这种国民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