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同学』自热火锅靠什么活到现在?,同是网红出身


『尹同学』自热火锅靠什么活到现在?,同是网红出身
文章图片
在日常生活被网络高度渗透的当下 , 大众对于“网红食品”的套路已经不再陌生 , 每年都有借助网络以及营销手段或在朋友圈自制的“网红食品”出现 , 但网红食品也往往像一阵风 , 总会被下一阵风代替 , 生命周期比一般产品都要短 。
同是网红出身的自热火锅却摆脱了“网红食品”短命的宿命 , 从网红逐渐开始走向普众 。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 , 在关注度达到顶峰之后 , 依然保持着热度 。 不甘心只是网红的自热火锅靠什么活了这么久?真正走向普众还需要什么?
从网红到产业
和其他网红一样 , 自热火锅在2015年发迹于微商 , 顶着“在家吃火锅”“免煮方便火锅”的头衔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
2017年 , 是自热火锅爆发的元年 。 随着自热火锅风口的形成 , 越来越多的自热火锅企业开始涌现 , 2017年市场上月销售额达千万元的自热火锅企业有近10家 , 拥有超20亿元的市场规模 。
自热火锅的销售方式也开始从朋友圈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线上电商 , 并且逐渐代替微商成为主要渠道 。 2017年方便小火锅在“双11”的方便速食品类线上销售占比20% 。 而2018年的“双11”当天 , 天猫更是卖出453万份自热火锅 , 相比于2017年“双11”的170万份 , 同比增长了166% 。 天猫平台2017年销售自热火锅的有近200家 , 2018年已增至430家 。
另一方面 , 品牌也开始从微商的“口口相传”走向依托流量明星进行宣传的营销路线 。 与此同时 , 2017年 , 媒体对自热火锅的关注度也达到历史最高峰 , 尽管媒体更多聚焦在食品安全问题上 , 但大量的报道间接提高了自热火锅的知名度 。
2018年中国自热火锅市场规模达44.9亿元 , 同比增长99.6% 。 有机构预测 , 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30亿元 。 当关注度达到顶峰也就意味着产品开始走下坡路了 。 但自热火锅在一轮旋风过后 , 没有销声匿迹反而走向产业化 。
网红不再一阵风
网红产品的受众往往是“90后” , 新颖的产品符合其追求新鲜的特点 。 这同时也是网红产品“短命”的原因——消费者对于网红产品的需求具有猎奇性 , 往往复购率低 。 在产品发展前期 , 自热火锅也是靠吸引好奇的年轻人而兴起 。 在产品后期 , 产品在需求端、供给端的变化让其生命周期一再延长 。
一方面 , 从需求端来看 , 自热火锅和其他产品不同的地方在于 , 集中在一二线城市20?30岁的消费人群 。 除去猎奇心理 , 更多是因为其能满足单身人士“一人食”的需求 , 同时也符合年轻人“精致生活”的生活观念 。 对于一二线快节奏的生活 , 年轻人需要这样便捷又不失仪式感的产品存在 。
另一方面 , 在发展过程中 , 线下渠道的销量逐渐攀登 , 开始和线上渠道并驾齐驱 。 相关品牌销售人员透露 , 之前在线下的布局十分局限 , 现在线下的布局扩充到便利店、商超等场景 , 尤其是旅游风景区等零售点 。 并且现在的品牌也更加注重线下渠道的布局 , 目前在线下布局的品牌已经有50?60家 。
这一变化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 , 在需求端自热火锅逐渐成为方便面的迭代产品 。 对于旅游外出等这些场景来说 , 自热火锅逐渐成为一种刚需 。
因此 , 经过三年的沉淀 , 相比于其他网红产品 , 自热火锅的需求人群更加聚焦 , 逐渐形成一批忠实消费群体 。 自热火锅的需求也逐渐趋于稳定且更具有可持续性 。
【『尹同学』自热火锅靠什么活到现在?,同是网红出身】其次 , 从供给端来说 , 自热火锅兴起后 , 火锅品牌及休闲食品品牌开始入局 , 逐渐代替贴牌工厂 。 2017年3月 , 大龙焱的随身锅上市 , 德庄和小龙坎于同年3月推出自热火锅 , 海底捞同年7月份投入五千万元高调布局自热火锅 。 2018年 , 统一也宣布进军自热火锅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