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姐讲历史】“秋后问斩”和“午时三刻”有什么讲究?
【【张姐讲历史】“秋后问斩”和“午时三刻”有什么讲究?】在我国古代 , 统治者为了惩治犯罪 , 对违法者有最高刑罚“死刑”的处置 , 同时这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 。 古时的讲究很多 , 什么事情都要讲吉时 , 不能草率决定 。 比如婚丧嫁娶要讲究吉时、开店盖房要讲究吉时 , 对砍头杀人这种大事 , 更是慎之又慎 , 也是要挑选黄道吉日 。
而砍头的吉时是什么时候呢?那就是我们常在电视上看到的 , 官老爷说“将犯人收押 , 秋后问斩”;行刑的时候又说“吉时已到 , 斩” 。 那究竟这两个时间是什么时候 , 朝廷为何偏爱在这个时间杀人呢?
文章图片
首先咱们说“秋后问斩” , 这字面意思还是很好理解的 , 大约就是秋收之后 。 这个时间一般是农历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期间 。 唐宋的时候 , 除了罪大恶极之人 , 剩下的都是要等到秋后处决 。 明清时期更夸张 , 无论你犯了什么罪 , 只要是砍头的必须得在秋后 。
而“秋后处决”这个口号 , 是从古就有这个讲究 , 在《左传》中就提到了相关的记录 , “赏以冬夏,刑以秋冬” 。 这是古人根据不同节气的主要特征 , 对特定事情做的时间安排 。
文章图片
春夏季 , 是万物生长的季节 , 有复苏和兴旺的意思 , 因此一些皇宫大臣的封赏多在春夏 。 而秋冬是结束耕种 , 适合动刀枪 , 也符合阴阳五行说中属金的理念 。 于是到了明清时期 , 基本就固定在这个时期处决犯人了 。
那之所以要特定在这个时期斩杀犯人 , 还有一个客观需要 , 就是为了令砍头仪式达到震慑力最大的效果 。 当年在处决犯人的时候 , 常常是定好日期后 , 当地的官府会张贴告示 , 通知百姓们前来观刑 。 而平时百姓们忙于耕种 , 只有秋后才有闲暇时间 , 这时候砍头才会有老百姓来看 。
毕竟朝廷杀人 , 就是要让百姓看见违法者的下场 , 要以儆效尤 。 围观的人中 , 如果有性情暴躁、胆大包天之人 , 看见了这样可怕的死法 , 也会害怕 , 会收敛 , 这就是死刑公开展示的最主要目的 。
文章图片
在行刑这天 , 观刑的人会越聚越多 , 而监斩官却一定要等到“吉时”到了 , 才能下令 。 这里说的“吉时” , 说的就是午时三刻 。 古时刑罚虽然严厉 , 但是人们对于死人之事还是比较迷信 , 有畏惧的心理 。 古人都认为 , 被杀头的人 , 死后会变成鬼魂 , 还能化成厉鬼出来害人 。
于是 , 砍头时间都选在一天中阳气最重的时间 。 午时指的是中午11点至下午1点之间 , 午时三刻 , 时间就是在11点45分 。 只有这个时间太阳光最足 , 刺眼的阳光能把阴气冲散 , 最适合杀人 。 因此 , 每次监斩官都要紧盯着时间 , 从来不敢疏忽怠慢 。 砍头的时间不能早、不能晚 , 必须是到了准点才能杀人 。
文章图片
刽子手只等监斩官的“斩”字喊出 , 就会毫不犹豫的挥动大刀 。 此时人头滚落 , 血溅当场 , 尸体慢慢的向地面倒下 , 行刑就算完成了 。
如果监斩官玩忽职守 , 错过了时辰 , 还会惹来严厉的惩罚 , 重的被降职 , 轻的也要挨板子 。 看来中国古代还真是注重规矩 , 就连杀人砍头这样的血腥之事 , 都要遵循祖制 , 从来不敢怠慢 。
怎么样 , 现在您该明白这“秋后问斩”和“午时三刻”的意义了吧?
- 小天说历史■但这一点远远比不上刘备,诸葛亮论能力是当之无愧的蜀汉第一,
- 「历史朝代说」儿媳一纸诉状将公公告到衙门,县令立马准了,公公不准儿媳改嫁
- 东东谈历史@三国中死得最冤的应该是仓官王垕,大家认为呢?,话说四大名著
- [历史皇太后]缴获武器不上交还和上级讨价还价—英雄夏伯阳,堪称苏联版李云龙
- 「东东谈历史」武功高的也很多,领兵打仗谁最厉害呢?,曹操手下战将很多
- 「孤寡老人讲历史」太监受贿导致公主婚姻不幸,清朝驸马婚前“试婚”的规矩源自明朝
- 历史神秘事:力排众人实行变法,结果却是不如人意,宋朝宰相王安石
- 「咕叽说历史」战国时代:齐魏大战·围魏救赵
- 「中国青年网」医学历史上不曾有过,张文宏:能在2-4个月把疫情控制住
- 「鲸鲸说历史」两战干死刘备关羽,被一皇帝比作姜子牙,三国最厉害的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