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酒窖#以花入食……原来古人也“嗜花”!,簪花习俗( 三 )


莲花
#苏家酒窖#以花入食……原来古人也“嗜花”!,簪花习俗
文章图片
莲花 , 在中国的栽培历史很长 , 可被称为“活化石”了 , 是古今人都喜爱的水生花卉 。 关于莲花的文学作品也十分多 , 如我们十分熟悉的杨万里的作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 风光不与四时同 。 接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荷花别样红 。 ”当然 , 还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中通外直 ,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高度展示了莲花的崇高品格 。
并且莲花与佛教联系紧密 , 通过观察一些佛像 , 我们可以发现以莲花为座的神像造型很多 , 反映了莲花的脱俗清净与佛教信仰的吻合 。 莲花背后寄托的类似清廉高远的品格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人 。
#苏家酒窖#以花入食……原来古人也“嗜花”!,簪花习俗
文章图片
木雕的莲花座
菊花
#苏家酒窖#以花入食……原来古人也“嗜花”!,簪花习俗
文章图片
菊花生活在中国的时间也很悠长 , 并且种类繁多 , 它既可被观赏 , 也可被食用、入药 。 关于菊花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礼记·月令》 , 其中这样描述:“季秋之月 , 鞠有黄华” , 可以简单看出菊花的外貌特点 。
而药用的记载可以在我国早期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获悉 , 其对“鞠华”(菊花)的价值记述如下:“味苦平 。 主风 , 头眩肿痛 , 目欲脱 , 泪出 , 皮肤死肌 , 恶风湿痹 。 久服 , 利血气 , 轻身 , 耐老延年 。 一名节华 , 生川泽及田野……”可见当时的人对于菊花的功效已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
在文学方面 , 菊花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甚至成为了一种情感符号和民族审美的象征表达 。 当然 , 要谈到比较著名的与菊花相关的作品 , 离不开我们的“爱菊人士”陶渊明 。 他在《饮酒》中写过名句““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表达了一股开阔悠闲之气 , 在《归去来兮辞》写过感言““三径就荒 , 松菊犹存” , 展现了菊的坚毅 , 也表达了作者的坚毅 。
#苏家酒窖#以花入食……原来古人也“嗜花”!,簪花习俗
文章图片
陶渊明与菊花
除了陶渊明留下的这些作品 , 还有一首为人熟知的《题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 , 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不过从此诗来看 , 其对菊花的赋值与陶渊明大为不同 , 少了一股高洁豁然之气 , 多了一份大大的“杀气” 。
当然 , 艺术创作源于生活 , 当时群众办花市赏菊花的风气也给文人提供了很多写作素材呢!当时的花市盛况场面是如何的呢?
举一个小小的例子 , 在清代顾禄的作品《清嘉录·菊花山》中如此写道苏州虎丘的赏菊境况:“畦菊乍放 , 虎阜花农已千盎百盂担入城市……或于广庭大厦 , 堆叠千百盆为玩者 , 绉纸为山 , 号为菊花山 , 而茶肆尤盛 。 ”可谓是满城泛起菊香 , 市井皆有菊花赏 。
除了兰莲菊 , 受古人喜爱还有李白笔下“名花倾国两相欢 , 长得君王带笑着”的国色天香——牡丹、“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梅花、“落英缤纷”的桃花……就这样 , 品一杯茶 , 赏着这般芬芳 , 便可换得生活的情趣!
花与民间习俗
民间关于花的传统节日有花朝节 , 俗称“花神节” 。 历史上 , 花朝节由来已久 , 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 。 至于“花神”是谁?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 , 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 , 被后人尊为“花神” , 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 。 花朝节不断发展 , 在唐朝时期成形 , 延续至今 。
#苏家酒窖#以花入食……原来古人也“嗜花”!,簪花习俗
文章图片
过花朝节的古代女子们
它的庆祝时间一般是农历二月(实际日期会随不同地区的习俗不同而不同) , 这个时候也正是春天——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时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