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一直在身边」《中国金融》|邵平:产业金融数字化的新机遇( 二 )


我们认为 , 产业金融在数字经济、智慧科技的大背景下 , 将迎来产业金融的全新发展阶段:即产业数字金融 。 改革开放40年多以来 , 我国产业金融发展经历了产业金融1.0阶段 , 即传统银行的公司业务 , 服务产业链上核心企业;到产业金融2.0阶段 , 即以核心企业为中心 , 将金融服务延伸到与核心企业有供需关系的上下游企业 , 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供应链金融形态 。 当前 , 我们认为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 , 产业金融进入了3.0阶段:产业数字金融形态 。
无论是产业金融的1.0阶段还是2.0阶段 , 本质上是一种产业链上“中心化”的金融服务方式 。 金融机构以主体信用的模式 , 过度依赖产业链上核心企业的主体信用;过度看重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确权、增信;只对与核心企业有供需关系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 对产业链企业服务的门槛高、服务的范围窄、服务的深度不足 。 产业链上占80%以上的民营中小企业长期处在金融服务难以满足的状态 。 因此 , 如何摆脱制约金融服务深度和广度的这个“中心” , 成为产业金融破局之道 。
所谓产业数字金融 , 是指在智慧科技的赋能下 , 实现产业链上一种“去中心化”的全新金融服务模式 。 产业数字金融最大的特点是金融服务的公平性、普惠性 。 产业链上中下游所有企业 , 不论大小、不论是否与核心企业建立了供应关系 , 均可平等地获得优质的金融服务 。 这一变化 , 将极大提升我国产业金融的整体价值 , 惠及千千万万产业链上的实体企业 , 为产业链带来充沛的资金和发展活力 。
产业数字金融要实现上述突破 , 必须要做好技术上最核心的突破:实现资产的数字化 。 通过智慧科技手段对企业经营性流动资产(应收应付账款)和经营性固定资产进行数字化、可视化、可控化的改造 , 形成可被市场各方广泛认可的 , 有优质底层实体资产做锚的全新“数字资产”形态 。 这种数字资产区别于以区块链虚拟货币为代表的所谓“数字资产” , 要具备三大特点:资产数字透明、价值公允稳定、风险安全可控 。 过去金融机构正是因为缺乏技术手段 , 无法实现对实体产业链复杂情况 , 对企业底层资产情况进行穿透和管控 , 因此才只能考察企业主体信用 , 关注抵押担保增信确权 。 但近几年一些机构出现的供应链金融暴雷事件已经证明 , 主体信用风控模式并不能有效规避资产风险 , 必须通过技术手段 , 将风控重心回归到对底层资产的控制上 , 方能有效控制风险 , 也才能真正摆脱对主体信用模式的过度依赖 。
资产的数字化对技术要求很高 , 在互联网时代无法实现 , 因为数据无法保证客观真实不可篡改 , 不具备金融属性 , 在智慧科技赋能下则可全面实现 。 物联网提供底层资产交易全过程的实时一手数据;区块链确保数据的真实不可篡改 , 达到金融机构风控的要求;云平台和大数据可形成基于实时一手数据的智能风控预警模型 , 与银行存量数据的传统风控预警体系互为补充 , 数据的客观、可视、可控实现了金融机构对资产的可视、可控 , 这成为了产业数字金融“去中心化”服务的核心技术基础 。
更为重要的是产业数字金融相比于传统供应链金融 , 服务的内涵和外延都极大丰富 。 供应链金融由单一金融机构提供服务 , 只解决企业部分资金流的需求;产业数字金融则是方案思维 , 需要对企业经营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智慧科技赋能 , 能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效能、解决企业资金周转压力 , 优化企业负债结构 , 并提供税务筹划、经营发展规划等其他辅助金融服务 。
开放思维:产业数字金融是一个多方生态
产业数字金融是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 , 我国现代金融在服务产业需求端全新的发展方向 , 是智慧科技成果在金融领域应用空间最广泛、潜在价值最丰富的领域 。 同时产业数字金融相较于C端消费领域的数字化 , 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更为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