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国南』我站到了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上

文|张新宝
 『为我国南』我站到了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上
文章图片
一桥分南北,成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重要标志物
新柳垂依依,
芳草铺萋萋。
溪桥空南北,
暮亭傍湾西。
古渡闲野舟,
斜阳拂春堤。
淮水人称意,
一路鸟自啼。
江苏淮安红桥,横跨古淮河, 一桥分南北。
红桥并不是在古淮河上新建一座桥梁,它与淮安上世纪三十年代历史遗存、曾见证过淮安沧桑历史的“老桥墩”融合一体,更增添了城市特色,也深化了文化内涵。
标志物的“长相”是一个球形,位于红桥中间位置,亦是河道中心线位置。
以球形为母体,分为南北两半球,北侧为渐变冷色调,南侧为渐变暖色调,喻意地球上的南北气候特征。行人可从球中穿过,感受跨越南北气候带的感观变化。
笔者亲自在桥上走了一个来回。站在桥上,南北气候的变化是感觉不到的,清凉的河风吹过脸颊,抹不去的是那种一步横跨南北的自豪感。
 『为我国南』我站到了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上
文章图片
古淮河从桥下潺潺流过。
红桥的红,中国的红,旧貌换新颜,红桥与废弃的老桥墩相融一体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桥墩锈迹斑斑,承载着岁月的沧桑
两岸的翠绿为红桥增添了一份颜色
桥头的文化长廊记载着诗人对淮河风景的迷恋
夜色中的红桥,古淮河上璀璨的明珠,吸引了很多市民驻足观赏
红桥正中的中国地图,向人们展示了淮安地处南北分界线 ,岸边是中国南北分界线纪念广场 。
 『为我国南』我站到了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上
文章图片
红桥夜景
淮安历史上就是“辕楫交替”之地,有“南船北马”之说。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古黄河与古淮河汇为一体,穿城而过。因此,江苏淮安红桥极具南北分界标志意义。
众所周知,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地理中的一个重要地理概念,目前已知的最早论述由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提出。
在由张相文发表于1908年的《新撰地文学》中的185页记载:“北带: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动物多驯驴良马、山羊;西部多麝鹿犀牛。植物多枳、榆、檀、梨、栗、柿、葡萄。”这就是张先生对我国北方的描绘。所谓“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线。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关于“秦岭-淮河一线”的论述。
 『为我国南』我站到了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上
文章图片
秦岭-淮河,中国的南北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南面和北面,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或是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明显的不同。故称之为我国南北方分界线。
这里说的南北之分,不是文化的概念,而是指自然地理上的南北之分,确切地说,是亚热带(南方)与暖温带(北方)之分。自然地理的亚热带与暖温带都是有定义、有标准的。
在中国中部横亘着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它就象一堵“挡风墙”阻止冬季冷空气南下,拦截夏季东南季风的北上。
自古以来,因秦岭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秦岭南北气候变化,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被称为我国南北的分界线。习惯上称秦岭以南为我国南方,秦岭以北为我国北方。但秦岭正式的名称是自汉代才有的。
广义的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山脉南部一小部分由陕西延伸至湖北省郧县。秦岭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狭义的秦岭是秦岭山脉中段,位于陕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汉代即有“秦岭”之名,又因位于关中以南,故名“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