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两代“生命摆渡人”的今与昔


「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两代“生命摆渡人”的今与昔
文章图片
清明的脚步越来越近 , 大家对故人的思念也愈发深沉 。 今年因为疫情 , 祭扫的方式发生了些许变化 , 也让不少殡葬机构工作人员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 这个清明节 , 就让我们走进这群“生命摆渡人” , 听听他们的故事~
变的是
科技加持、绿色生态殡葬的服务举措;
不变的是
让逝者安息、给生者慰藉的为民初心!
传与承
八宝山人民公墓业务员张梓宸是位“80后” , 工作15年的他将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殡葬事业 , 张梓宸说:“我入此行受母亲的影响很大 。 ”
“要不你干殡葬得了 , 其实这个行业挺好的 。 ”2005年4月 , 正要找工作的张梓宸听了母亲武侠一句话 , 就去正在招人的八宝山殡仪馆应聘了 。
「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两代“生命摆渡人”的今与昔
文章图片
▲工作中的张梓宸
“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 年轻一代没有吃过苦 , 这个工作锻炼人 。 ”武侠从通惠陵园主任一职退休 , 此前她是福利企业的一名职工 , 1993年北京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需要补充人员力量 , 她响应组织号召转入殡葬系统工作 。
缘何转行 , 武侠说:“当时的想法很朴素 , 工作特殊、不好找对象、社会歧视等原因造成殡葬行业招工难 。 组织指哪儿 , 我打哪儿 , 况且当时孩子已经上了小学 , 不涉及找对象的问题 , 没犹豫就报了名 。 ”
择一事 , 终一生 。 武侠说自己从未后悔 。 在她看来 , 不管什么行业都得有人干 , 再难也能干出精彩 。 这么多年 , 她也是这么跟儿子说的:你得想着把家属的痛苦承担过来 , 用自己的工作帮助他们解脱;每个家庭都不一样 , 你虽不能把快乐带给家属 , 但能把认真温情的工作态度带给他们;理解家属 , 有委屈得装在心里……
殡葬行业 , 每天的工作是与“死亡”打交道 , 行业里子承父业的并不少见 。 “殡二代”赵小雨就是其中之一 。 赵小雨工作单位距家100公里 , 每次回家听得最多的就是父亲的“叮嘱” , “你要踏踏实实的 , 工作细心一点 , 服务态度好一点……”
“嗯 , 知道了 。 ”虽是简单的回答 , 但赵小雨从不懈怠 , 就在去年 , 还有家属送来锦旗向他致谢 。
这对父子都在东郊殡仪馆上班 , 爷俩儿的工龄加起来已达50年 。 提起当年的工作环境 , 赵小雨的父亲赵文有不禁感慨:那时殡仪馆离村庄很远 , 四周都是树 , 没有围墙 , 没有电视 , 常年住在工作地 。 只有儿子赵小雨来这里小住 , 他才觉得生活不再单调 。 即便这样 , 他还是同意儿子进入这个行业 , “没什么好顾忌的 , 干这行也是为人民服务 。 ”
敬与畏
入职那年 , 张梓宸18岁 , 是八宝山殡仪馆少有的年轻人 , 也是年龄最小的工作人员 。 他的工作岗位是引导员 , 没有正式的出版物可以拿来学习 , 唯有几代殡葬人几十年摸索、总结出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可以遵循 。
通过半年的“传帮带” , 2006年初 , 张梓宸出师了 。 逝者基本信息的登记、带领家属预订告别厅、办理火化、焚烧祭品……张梓宸是灵车进入殡仪馆后第一位接触逝者家属的人 , 从遗体进入殡仪馆 , 再到出骨灰 , 所涉及的业务知识和殡葬专业方面的问题 , 都由他来引导家属办理和解决 。
最初让他没想到的是 , 如果家属需要 , 引导员得跟着遗体接运工去逝者家里 。 一次 , 有位家属提出让他给逝者净身 , “当时真是硬着头皮完成的 。 ”
不入其行 , 不知其苦 。 回家后 , 张梓宸跟母亲武侠说了自己的想法 , 没想到母亲的回答是:“家属一分需要 , 我们要百分百努力 , 这就是殡葬人 , 要敬畏生命 , 敬畏职责!”
这就是殡葬人对自己事业的理解 。 他们怀着敬畏 , 装着职责 , 砥砺奋进 , 让殡葬事业朝着文明生态、以人为本、健康有序的方向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