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太狼讲故事】汉武帝之“大一统策问”与“董仲舒的对策”

武帝乃中国历史上最有为帝王之一 , 乃大一统之实现者 , 文德武功 , 固可与唐太宗比美 。 唐太宗之对突厥 , 一如汉武帝之对匈奴 , 都是两国相遇 , 非彼则此者 。 而匈奴尤强悍 。 突厥与唐 , 匈奴与汉 , 两强相争 , 胜者可以大一统而称雄于当时世界 , 结果唐胜突厥而汉克匈奴 , 汉唐遂为当时之世界帝国 , 而文明灿烂 , 固光照千古者 。 除汉武帝、唐太宗之雄才外 , 大将卫青、霍去病及唐之李靖、苏定方皆不世出之良将也 。
汉武帝建元六年五月窦太后死 , 武帝在政治上去掉了掣肘的人 , 第二年 , 元光元年五月 , 遂诏举贤良 , 董仲舒、公孙弘等人出而局势变 。 我们说汉武帝是大有作为的人物 , 他希望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统治者而君临天下 , 不同于他父、祖两代的无为而治 。 我们从有名的“天人三策”中可以知道武帝思想要略 。
根据策问 , 武帝提出一些矛盾而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 汉文帝、景帝是近乎“垂拱无为”的人 , 窦太后更是笃信黄老学说 。 而武帝本人则是“欲闻大道之要 , 至论之极”的雄才大略帝王 , 他要有所作为 , 但历史事实是虞舜无为而天下太平 , 周文日不暇食而宇内亦治 。
那么他究竟是应当守“虞舜之无为”还是效法“文王之日昃不暇食”?文帝、景帝是比较节俭的 , 武帝则富于理想而铺张 。 究竟应当作“良玉之不琢” , 还是作“非文无以辅德”?景帝任用晁错 , 近于申韩 , 而武帝则景仰于成康之刑措 。 何去何从 , 是当时也是历史上的大事 , 是颇费斟酌的文题 。 武帝谈论的虽然是历史 , 其实是他要解决的切身问题 。 这切身实际问题的产生 , 是由当时的社会和历史所决定的 。
【灰太狼讲故事】汉武帝之“大一统策问”与“董仲舒的对策”
文章图片
汉武帝
武帝不是功利主义者 , 他是一位雄心勃勃 , 要恢复三代之治的人 。 他控制着财富 , 控制着甲兵 , 外事四夷而挞伐匈奴 。 富于理想的汉武帝在内政上更要有所作为了 , 他不甘心于无为 , 不甘心于黄老的玄默 , 他要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 他熟习历史 , 而历史上的名帝圣王 , 作法与风度并不一致 , 但都有作为 , 于是他心中无数 , 无所适从 。 不能求教于申韩与黄老 , 申韩导致秦始皇的统一 , 也导致秦二世的灭亡;也不能求教于黄老 , 那是他父、祖的作风 , 窦太后的遗产 , 是他要抛弃的思想体系;也不能求教于章句经师 , 他们是无话可说的 。 而董仲舒海阔天空的议论使他惊奇 , 这正好是投其所好 。
武帝问他 , 你既然懂得阴阳造化 , 习于先圣道业 , 然而未尽文采 。 你以为我不能理解 , 或者是我听不明白?那么你为什么不痛快地说出来?出于黄老申韩之家的少年统治者 , 在国富民强之后 , 不甘心于玄默 , 不甘心于无为 , 他似乎醉心于公羊学派的大一统理论 , 醉心于儒家的天人之学 , 从此出发 , 遂有后来的一切措施 , 他要求文采 , 要求富丽堂皇 。 于此董仲舒曾有逐条答复 。
董仲舒对一策曰:陛下发德音 , 下明诏 , 求天命与情性 , 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 。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 ,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 尚不知变 , 而伤败乃至 。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 自非亡道之世者 , 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 事在强勉而已矣 。
强勉学问 , 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 , 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 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 。 ……道者 , 所由适于治之路也 , 仁义礼乐皆其具也 。 故圣王已没 , 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 , 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 。 王者未作乐之时 , 乃用先王之乐宜于世者 , 而以深入教化于民 。 教化之情不得 , 雅颂之乐不成 , 故王者功成作乐 , 乐其德也 。
乐者所以变民风 , 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 , 其化人也著 。 ……臣闻天之所大奉命使之王者 , 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 , 此受命之符也 。 天下之人同心归之 , 若归父母 , 故天瑞应诚而至 。 ……故尧舜行德则民仁寿 , 桀纣行暴则民鄙夭 。 夫上之化下 , 下之从上 , 犹泥之在钧 , 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镕 , 唯冶者之所铸 。 ……求王道之端 , 得之于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