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的“出巡”活动 , 从他亲政之初便已经开始了 。 据史料记载 , 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九月 , 年仅17岁的爱新觉罗·玄烨踏上了他这一生之中第一次巡行历程 , 也恰恰是他的这一次巡行让他深刻认识到了其中的“乐趣” , 并为其日后参与同类型的活动埋下了伏笔 。 基于如此 , 大概从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起 , 他几乎每年都要外出两三次 , 甚至四五次 。 在这整个期间 , 最著名的莫过于那六次南巡、三次东巡以及两次西巡了 。
纵观康熙帝的一生 , 出巡活动可以是说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 有史学家曾统计过这样一个数据:自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的42年之中 , 康熙帝每年出巡时间超过两百天以上的有11次 , 一百天以上的更是高达24次 。 以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为例 , 这一年的12个月当中 , 他仅仅只有4个月的时间待在京城 , 其余时间则全部耗费在出巡活动上 。
文章图片
那么 , 作为一国之君 , 康熙帝为何不老老实实地待在宫中维护统治机制的运转 , 反而要四处巡行呢?关于这一问题 , 笔者在以下内容当中就来和读者朋友们好好地聊上一聊 。
一、考察民情
诚然 , “玩”必然是康熙帝频繁出巡的一个重要目的 , 毕竟 , 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他也想亲眼见识见识这老祖宗打下的江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 。 但需要说明的是 , 这仅仅只是他出巡的目的之一 , 对他而言 , 更重要的则是考察民情 , 了解民间疾苦 , 以便发现自身在工作上的不足 。 关于这一点 , 正如康熙本人所言:
古人之君 , 居深宫之中 , 不知民间疾苦者多 , 朕于各处巡行 , 因目击之故 , 知之甚确 。
史料记载: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 , 康熙帝从江浙巡行回京 , 在山东地区“延见父老 , 咨询农事” , 得知当地因前年遭遇大灾 , 泰安等二十七周县民生十分艰苦 , 便当即下诏免除前年百姓们未完成缴纳的地丁银米 , 以及宽限次年的赋税周期 。
文章图片
二、笼络知识分子
众所周知 , 清朝到了康熙时代以后 , 统治者与汉族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已经逐步趋于缓和 , 但由于种种原因双方仍须时不时地调整关系 。 对此 , 深知知识分子重要性的康熙皇帝很受重视 。 说到汉族知识分子 , 不得不提到以富庶著称的江南地区 。 在清朝时期 , 江南的苏松常镇和浙江的杭嘉湖等府不仅是整个中原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 同时也是人才辈出、知识分子聚集之地 , 毫不夸张地说 , 这些知识分子们的一举一动不仅能够撼动整个学术界 , 就连朝廷的政治局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被其深深影响 。
而为了笼络住这些知识分子们 , 康熙帝在巡行江南的过程中每次都会趁势讨好这群人 , 如增加府县学的入学名额、借内廷需要 , 实行额外科考贡生等等 。 不仅如此 , 为了进一步增进双方的情感交流 , 康熙帝还亲自御书赐予致仕或给假在籍的地方缙绅们 , 甚至不惜直接对某个人进以官衔 。
除此以外 , 康熙帝还趁巡行之机 , 亲自祭奠明孝陵、瞻仰孔庙等 , 向尽一切可能地去消除阻挡在满汉之间的多年隔阂 。
文章图片
三、安抚蒙古势力
熟悉清史的读者们应该都清楚 , 清朝在尚未入关之前对蒙古势力所采取的策略便是与之结盟 , 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统治者 , 康熙帝承袭祖制 , 同样也采取了与蒙古结盟的政策 。 因此 , 他每次巡行出塞几乎都与抚慰蒙古有关 。 正如康熙三十五年他在巡行途中与扈从诸臣所说的那般:
昔秦兴土石之工 , 修筑长城 。 我朝恩施于喀尔喀 , 使之防备朔方 , 较之长城更为坚固 。
【[南書房]仅四个月待在宫中,康熙频繁出巡的背后有何“故事”?,一年之中】综上所述 , 喜欢外出的康熙帝可不仅仅是只是局限于“玩” , 更重要是为了国家统治地位的稳固 , 以及江山的万年永存而竭力虔心 , 在这一点上不得不佩服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