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在中国,给孩子看病有多难?( 二 )
带孩子看病,真的是一种炼狱的修行,难怪之前有人说——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应该有一个医生朋友,可以帮忙免去很多看病住院的辛苦。
但又有几个人知道,医生有时候,其实连自己的孩子都顾不上?
02 儿科医生,给孩子看病是一场修行
医学生里一直有这样一句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
而在医生内部,也经常会有这样的段子:
在许多人眼里,医生一直都是高收入的代表,但其实现在许多医院最大的痛,就是没人愿意当儿科医生。
根据《中国儿科现状白皮书》显示:2003~2018十五年中,儿科医生仅增加五千人。
因为缺人,许多儿科医生的工作时间甚至长达16h/天。
而比这更揪心的,是医院患儿和家庭之间的两难。
1、这位家长,我们好像才见过?
虽然看病如此的艰难耗时,但依然抵挡不住许多家长三天两头跑医院的“热情”。
孩子生病,家长心急如焚,只要一个咳嗽流鼻涕、发烧就到医院,甚至一天两三次出现在门诊。
有的儿科医生好容易看完一天的一、两百个门诊,刚脱下口罩又被家长堵在了诊室门口求加号,抬头一看:“纳尼~~这位家长,我们好像上午才见过!!!”
其实,感冒发烧的孩子大多是病毒感染,而病毒感染是自限性疾病,没有特效药,家长真的没有必要带着孩子三番五次跑医院,其实增加了孩子感染的风险,反而容易导致病情的突变或者加重。
2、这位孩子,你长得好像我女儿?
前段时间,一位医生朋友发了个朋友圈:
正在急诊外科给患者缝合的他,听到诊室外面有个孩子的哭声特别像自己的女儿。
等处理完手头上的患者,他报着好奇去诊室外看了一眼:发现自己的妻子带着女儿在外面排队候诊。
原来女儿在家不小心头被沙发角划除了一个2公分的口子,正等着缝合。
但是时间不允许他片刻停顿,因为前面还有2个小患儿在等他。
于是他又回到诊室麻利的开始工作,最后才有空帮女儿清创缝合,缝好后,他来不及安抚还在嘤嘤哭泣的女儿,又转身投入到工作中。
后来大家都和他开玩笑,说“你这个爸爸当得有点狠啊~~”
但这位医生朋友却说:“虽然女儿受伤了,但是是轻伤,将心比心,你自己的孩子优先了,别人的孩子就要推迟。”
3、这位医生,你还记得自己有孩子?
在医院,有太多狠心的医生爸爸、医生妈妈,他们总是在忙碌着别人家孩子,却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
在纪录片《人间世2·儿科医生》里,朱月钮是一名儿科重症监护室的医生。
镜头记录了她和团队一起熬了4天半,救回了一个10岁小患者的过程,但最后却没有人喊苦喊累。
面对采访,在谈到女儿的时候,朱月钮忍不住潸然泪下:“我的女儿也10岁了,但是因为太忙无暇顾及她,连她成绩下降,我都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责怪她。”
在医生面前——
一边是翻江倒海的生死、一边是自己孩子一去不返的童年。
医生和家长,他们往往只能选择一个。
03 “育儿先育心”
孩子健康,一直都是父母和儿科医生最关心的。
与其互相冲突纠缠,为什么不能共同携手,为孩子健康一致努力呢?
1、家长育儿先育心,学习基本常识
既然身为父母,何不学习一些孩子疾病的日常护理?
有了知识的垫底,才不会在孩子出现状况的时候手足无措。
例如常见的孩子烧伤,如果你懂得“冲、脱、泡、盖、送”五个基本常识,就不会用一些奇葩偏方造成孩子二次受伤;
还有当遇到孩子噎食这类紧急来不及送去医院急救的危机时刻,你的“海姆立克急救法”能让你救回孩子的命!
懂得一些常见病的基本判断方法,让孩子少遭点罪的同时,家长们也更淡定从容。
2、医生——医德为先
文章开头遇到的家属状告医生推诿的情况,在医院确实会出现:
孩子在儿科看病,往往是“1+4”、甚至“1+6”的模式(一个小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医生面对家属这阵仗,内心压力真是分分钟彪升。
- 育妈记■“墨守成规”不懂变通,多半陷入了“功能固着”,孩子做事一根筋
- 娟儿妈妈▲是高智商的表现,很多家长却认为是坏毛病,孩子身上的5个特征
- 甜橘妈妈■这种情况被称作“过渡性客体”,要重视,孩子出现“恋物情结”
- 「凝妈物语」这三个物品别随便放,不利于孩子的发育,宝宝的房间里
- 南方孩子的北方妈妈:越能培养出自理能力强的孩子,为什么越“懒”的妈妈
- 宝宝树儿说■家长需要教会孩子这些!,别让“老好人”的思维毁了孩子
- #欣妈咪谈育儿#直接影响孩子性格!教你有效控制情绪,李玫瑾:家长控制不住情绪
- 【吖吖育儿】家长自行对照,你家孩子达标了吗?,0-6岁儿童身高标准出炉
- 育妈记▲做事蛮横无理?孩子自控能力的第一道保险是父母,自控力低
- 「清昕育儿说」对胎儿不好,原以为是迷信,其实是有依据的,孕妇不能抱别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