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朱良春论治“浊瘀痹”经验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二 )


同时,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朱良春发现浊瘀痹的发生发展具有不同阶段的临床特点,并将疾病分为急性期、间歇期和缓解期 。急性期热毒瘀浊证突出,炎症反应明显 。间歇期虽处于无主诉或仅有轻微关节症状的缓解状态,但仍有脾肾亏虚、浊瘀不清的征象,两者互为病证,产生了正虚邪恋 。慢性痰瘀互结、脾肾失健,虚实夹杂为常见现象 。这是浊瘀痹三期不同阶段“邪实”与“正虚”消长所反映的症状变化 。浊、瘀、脾肾失调一直是痛风的主要病因 。因此,“去浊化瘀,调理脾肾”法是一套完整的、创新的、实用的、综合的痛风性关节炎治疗原则 。
朱良春对本病的研究发展了本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其特点是症似风而非风,为浊毒血瘀所致 。主张从浊瘀角度认识痛风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防治规律,补充了《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在痹证阐述中的不足,以及痰、浊、瘀、内邪的特点及其相互因果关系 。
黄姑易蓉会新知
确立“祛浊化瘀,调理脾肾”法,分期治疗痛风 。中医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和辨证论治由来已久 。历代医家认为此病一直属于“痹症”范畴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首先提出痛风的名称 。他的《格致玉论》中有这样一句话:“患痛风者,常因血热而生疮,后涉冷水,或立于湿地,或卧于风中纳凉,或捶于寒外,血寒脏涩,故有疼痛 。夜很痛,也在阴凉处 。”其临床表现虽与痛风性关节炎相似,但辨证论治仍为“风湿” 。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历代中医都没有把这种病和风湿病区分开来 。
朱良春长期致力于中医痹证的临床诊治,擅长本病的辨证论治 。他在吸收先贤思想的基础上,对痹证的辨证治疗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补肾痹”的治疗原则深入人心,让很多人受益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朱良春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痹症患者在发病时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和异常疼痛 。风湿病的常规治疗疗效差,且易复发 。西医把这种病称为痛风,即“痛风性关节炎”引起的高尿酸血症引起的嘌呤代谢紊乱 。
明辨是非,推陈出新 。
1991年,朱良春首次提出将“浊瘀”作为本病的新中医名称 。通过对朱良春古今文献的论述,结合现代临床实践,阐释痛风的关键病机为浊、瘀,认为痛风应视为外感风寒湿所致的疾病,属痹证范畴 。中医的痛风和现代医学的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痛风虽然名称相同,但概念不同 。
新病名“浊瘀痹”的创立,区别于现代医学的痛风,统一于中医痹证范畴 。补充了中医经典痹证分类的不足,并进一步发展 。纠正了中医痛风与西医痛风相混淆的错误,揭示了浊瘀痹病机的正确性,使浊瘀痹的理论与实践更符合当代临床,内涵深刻,见解独到 。
这个论点早在1989年就在《中医杂志》上公开了 。1991年,朱良春写了一篇题为《浊瘀辨治》的文章,发表在《光明中医杂志》上 。被《现代中医内科学》、《中医临床诊疗丛书》、《实用中医风湿病学》三大工具书引用 。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第二版中医诊疗方案与临床路径》认同朱良春的观点,将痛风中医名称更名为“浊瘀” 。
分阶段治疗非常重要 。
根据朱良春本病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制定和完善了浊瘀痹的分期和中医证候 。创立了祛浊化痰、调理脾肾的 ,并以土茯苓、萆薢、薏苡仁、威灵仙等为基本方-痛风汤 。用于去浊解毒、健脾利湿,与赤芍、土鳖虫、桃仁、地龙、活血化瘀、熟地、骨碎补、补骨脂等配伍 。同时,为了方便处于间歇期和慢性期的患者长期服药,本发明 了药物——痛风颗粒(痛风颗粒),并验证了其治疗痛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浊瘀型痛风的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 。
朱继承前人的医疗实践,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发现浊瘀痹在自然病程的不同阶段有其临床特点 。他将疾病分为急性期、间歇期和缓解期 。2010年提出“痛风性关节炎中医分期治疗方案”,具体辨证施治方案如下:
①急性期-湿热蕴结证
临床表现:下肢关节突然红肿疼痛,拒绝按压时局部有灼热感,遇冷有舒适感 。伴有发热、口渴、烦躁、尿黄 。舌红,苔腻,脉滑 。
治疗:泻浊祛瘀,通络活血止痛 。
处方:痛风汤加新癀片 。
(2)急性期-瘀热阻滞证
临床表现:关节肿胀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皮肤紫暗,稍有硬按,或病灶周围有硬结,皮肤干燥,皮肤暗沉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苔薄黄,脉细涩或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