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为什么存在引力( 二 )


很明显 , 引力是存在于自然界中强度最小的相互作用力 。最近还发现 , A的数值也不是常数 , 而是随着时间有缓慢的减少 。它的这种变化 , 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 , 其中之一被认为是由于地球半径随着时间而增加 , 这样反过来 , 又必将对地球的发展历史带来深刻的影响 。可是 , 所得出的A值变化速率是如此之小 , 以至于它在整个地球演化过程中 , 即在几十亿年的时间内 , 其变化速率只大约为1% , 所以在实际应用上并无什么真正的价值 。
由于地球(假定为m1)这个巨大质量的存在 , 使得m2所产生的加速度 , 称做重力加速度 。它最早是被伽利略在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上测定的 。在地球表面上这个数值一般定为980厘米/秒2 , 通常又将1厘米/秒2称为“伽”(gal) , 用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重力场是守恒的 , 也就是说在重力场中 , 移动一个物体所做的功 , 独立于它所经过的路径 , 而仅仅取决于它的终点 。事实上 , 假如该质量最终转到它原来出发时所处的位置时 , 其净能量的消耗等于0 , 而不管它在其间所走过的道路是什么 。这在自然地理面中 , 是可以很轻易得到证明的 。寻常所见的水分循环 , 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重力守恒的例子 。一滴水从海洋面上被蒸发 , 克服重力 , 进入大气 , 这是外界做功的结果 。待它由空中重新回归到海洋时(而不管它是直接落入海洋 , 还是被运送到几千公里之外 , 又随着河川迳流回到海洋来的) , 放出了原先克服重力时的那部分功 , 遵循着重力守恒 , 使得净能量的消耗等于0 。类似的例子 , 在地表面是很多的 。另外一种对重力守恒的表达方式就是:动能和势能之和在一个封闭体系中为一常数 , 这涉及到动能与势能的互相转化 , 也是我们要经常使用的一个规律 。同时要记住引力是一个向量 , 它的方向是沿着地球的质量中心与另外一个物体质量中心的连线 , 这在进行向量分析时 , 是极为有用的 。地球表面的重力大小 , 一般来说与五个因素有关 , 它们是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周围地体的地形、地球潮汐与地表以下物质的密度 。这最后一个因子 , 仅仅在进行重力测量中才有价值 , 一般情况下它对重力变化的影响 , 要比前四个因子的联合效应小的多 。例如 , 从赤道到两极 , 重力随着纬度变化的数量大约为5伽 , 而油田勘探中的较大重力异常是10毫伽 , 只相当于上述数字的1/500 。在1930年 , 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协会采用了一个公式 , 给出了在地球这个椭球体上任意一点的重力加速度为:
g=g0(1+αsin2Φ+βsin22Φ) (9) g——重力加速度;g0——在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 , 它等于978.0490厘米/秒2;Φ——纬度 , 常数α及β分别是0.0052884和-0.0000059 。自从1930年以来 , 由于在重力测量中获取了大量的资料 , 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准确测定 , 上式中的常数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改动 。
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来看 , 我们的着眼点不在于寻求计算重力或进行订正的准确公式 , 而在于利用这种重力分析的基本原理 , 阐述物质在进入自然地理面和输出到环境时的受力状况 , 在这些受力当中 , 重力是特别应当考虑的一项 。举凡地形的改变、物质的搬运和堆积、气团的运动、水分的循环、生物的生长 , 甚至于地球物质的调整等 , 离开了重力的分析 , 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前面已
经讲过 , 重力最为明显的表达 , 一般都在地球固体表面之上 。在其下并非重力消失了 , 只是不容易有如固体表面之上那样明显地看出来罢了 , 此外作为研究的对象来说 , 我们亦不去特别关注地层深处的重力状况 , 而只接受它所带来的对地表造成的后果 。进而看到 , 在海平面之上陆地面积约占全球总表面积的29% , 以雨和雪降下来的水 , 必然经受重力的作用回归到海洋中去 。这样 , 每一次落到地表上的降水 , 都具有比例于本身质量和海平面以上高度的乘积 , 这样数值的能量 , 这就是它所具的势能 。在陆地地表 , 亦有个别的点低于海平面 , 例如我国的吐鲁番盆地 , 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死谷等 , 它们之所以能在陆面上保持这种例外的情况 , 一是由于其面积小 , 二是由于这些盆地均处于干旱区 , 很少有降水发生 。假如把它们移到湿润地区 , 这种低于海平面的状况决不会保持很久 , 在重力的参与下 , 很快就要被水充满或被水所带来的风化物质填注 , 以补足海平面在全球延伸中的“漏洞” 。重力在自然地理面中的表现 , 既平常又深刻 , 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 , 现粗略地讨论一下重力在改造地表形态上的作用 。陆地表面由于风化作用而造成的松散物质 , 在一定的条件下 , 由于力的作用是要移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