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况钟:洁清之操,一尘不染( 二 )


青未了|况钟:洁清之操,一尘不染
文章图片
况钟为官清廉 。 他在《示诸子诗》中说他自己“虽无经济才 , 沿守清白节” 。 并告诫他的儿子“非财不可取 , 勤俭用无竭” 。 充分体现了他以俭约律己的生活态度 。 他勤于政事 , 忠于职守 , 锄奸革弊 , 为民办事 , 深得苏州人民的爱戴 。
在苏州府 , 况钟曾三次离任 。 但是 , 每次离任都因百姓上书挽留 , 继而复任 。 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 , 况钟首次离任 , 是因继母病逝回乡服丧 , 这一去 , 要三年孝满才能出来做官 。 于是苏州两千多人请愿 , “请求夺情起复” 。 苏州人民还编了首歌谣:“况太守 , 民父母 , 众怀思 , 因去后 。 愿复来 , 养田叟 。 ”并把这首歌谣抄在纸上 , 贴遍了苏州的大街小巷 。 明政府接受了人民要求 , 下旨令况钟缩短守孝期 , 重回苏州做官 。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 , 况钟进京述职 。 苏州人民怕他因政绩优异 , 升官离去 , 况钟起程时 , “士耆民庶咸候上道 , 且控舆卧辙” , 拖住车 , 躺在路上 , 不让他走 , 舍不得他走 。 第二年(正统元年) , 况钟在苏州人民的一致要求下 , 终于再次回到苏州 。 况钟第三次离任是在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 。 这一年 , 他任满九载 , 照例应加升一等 , 要赴吏部候升 。 启程后 , 苏州百姓“饯行者数百里弗绝” , 况钟泪洒江南 , 动情地写下了两守离别诗:“清风两袖去朝天 , 不带江南一寸绵 。 惭愧士民相饯送 , 马前洒酒注如泉 。 ”“检点行囊一担轻 , 长安望去几多程 。 停鞭静忆为官日 , 事事堪持天日盟 。 ”这正是他为官清廉的写照 。 在明朝 , 地方官进京朝见 , 一般都要带搜刮来的金银珍宝 , 名产特产 , 遍送京城里的势宦权贵 , 明代流行的一首歌谣说:“知县是扫帚 , 太守是畚斗 , 布政是驻袋口 , 都将去京里抖 。 ”而况钟进京不带一锱一铢 , 一担行李 , 清风两袖 , 何等地清廉与正气啊!与前两次一样 , 况钟走后 , 又有一万八千余人联名上书挽留 , 其中说“尹苏仍非公不可” 。 皇帝只好升况钟为正三品官 , 仍在苏州府任职 。 这是明王朝所没有的规格和礼遇 , 由此可见况钟政绩的卓著和品德的高尚 。 况钟第三次返苏时 , 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 相迎者“不远数百里之遥” 。 次年十二月 , 况钟因积劳成疾 , 死于苏州知府任上 。 况钟去世之日 , 郡民罢市 , 如哭私亲 , 苏州七县绅耆人等 , 俱奔赴哭奠 , 就连远在松、常、嘉、湖等地的百姓都络绎不绝地前来吊丧 。 第二年春天 , 况钟归柩之日 , 苏州居民空城而出 , 河岸上排满了白花花穿孝服的人 。 运载况钟灵柩的船中 , “惟书籍 , 服用器物而已 , 别无所有” 。 苏州府所属七县都为他立了祠堂 , 作为纪念 。
况钟 , 让后人感到:为民办事 , 人民不会忘了他 , 历史也不会忘了他 。 五百多年来 , 历代骚人墨客和史学家对况钟均有极高的评价 。 明代文人李孟吉称赞况钟“威同包孝肃 , 德比范忠宣” , 清代文人钱光祖称赞况钟“苏州假守日 , 青天赫有光 , 杀吏破鬼胆 , 雷霆震四乡” 。 《明史》中的《况钟传》评价况钟说:“钟刚正廉洁 , 孜孜爱民 , 前后守苏者莫能及”;明代文学家李贽评价况钟说:“刚果敏达 , 不畏强御……廉洁之操 , 一尘不染” 。
编辑:马学民
青未了|况钟:洁清之操,一尘不染
文章图片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