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展中的农事和织缕,是先民为吃饱穿暖进行的探索
《史记·管晏列传》中说:“仓廪实则知礼节 , 衣食足则知荣辱” 。 意思是百姓的粮食充足 , 才会懂得礼仪 , 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 , 才会知道荣誉和耻辱 。
《管子·轻重乙》中提到“一农之事 , 必有一耜 , 一铫 , 一镰 , 一耨 , 一椎 , 一铚 , 然后成为农 。 ”农业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 一直都是农耕大陆型文明的典型代表 , 在新石器时代 , 我国先民既已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 而这一时期的农业探索也为此后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文章图片
展出的新石器时代农事文物 , 包括河南博物院的“磨盘、磨棒”图片和浙江博物馆收藏的带藤条骨耜 ,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石镰、石斧实物 。
文章图片
“磨盘、磨棒”是1978年从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出土的 , 盘长68厘米 , 前宽37.5厘米 , 高6厘米 , 棒长58厘米 。 两者配合摩擦使用 , 以碾碎放在盘面上的谷物 , 此藏品磨盘面中间有明显的下凹 , 磨棒已摩擦成椭圆形 , 显然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面留下的痕迹 。
文章图片
浙江博物馆收藏的带藤条骨耜 , 是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 , 长18.4、刃宽9.8厘米 。 利用偶蹄类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削凿错磨而成的 , 横穿方孔部位有十多圈藤条紧缚木柄的末端 , 是当时最主要的耕作农具 。 不同动物肩胛骨所制作的骨耜形态略有差异 , 此件呈棕色、器表光亮 。 刃缘薄而锋利 , 可见方向不一的摩擦痕 。 柄部厚实 , 截面略呈方形 , 凿有横穿方銎 , 横銎部位残留十多圈藤条紧缚的木柄末端 。 这件骨耜的发现 , 证明了骨耜的横穿方孔是用来穿绳缚柄的 , 不是用来安踏横木的 。
文章图片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石镰 , 出土于河南省郑州 。 石镰的刃部加工成细密的锯齿状 , 明显具有切割能力 。 石镰发现的同时 , 也发现了少量碳化的谷物种子 , 证明在7000年以前 , 黄河流域已经普遍种植粟 。 石镰在使用时 , 会在后部捆绑竖柄 , 人们一手把地里的粟秸攥成一束 , 一手持柄挥镰割断成束的粟秸 。
文章图片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石镰 , 出土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城子崖遗址 。 这块小巧的“石斧”正反两面磨制非常均匀 , 左右对称 , 显然经过精心打磨加工 。
织缕 , 是指织作布帛 。 唐代大诗人元稹在《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诗中有:“见聚萤而肄业 , 知织缕之尝勤 。 ”丝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特产 , 是工业革命以前东西方国际贸易的主要物资之一 , 一条以“丝绸”命名的重要交流之路串联起东方与西方 。 在当时 , 由于其制作技术非常繁杂 , 因而丝绸制品曾长期被中国垄断 。
文章图片
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古代服饰文化展”中 , 对这部分知识有更多的介绍 。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纺轮”的文章《纺轮不仅捻出了线 , 还影响了玉璧和圜钱的产生》 ,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读读 。
蚕作为中国农业文化的象征之一 , 在商代就有玉蚕出现 , 表明了养蚕业和纺织业在我国久远的历史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何以中国”展中的农事和织缕,是先民为吃饱穿暖进行的探索】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后来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经典家训——《朱子家训》 , 其中的一则警句:“一粥一饭 , 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 , 恒念物力维艰 。 ”更是成为勤俭持家和厉行节约的名言 。 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远古的人们不知要丰富多少倍 , 但依然不能忘记节约这一传统美德 , 从自身做起 , 做一个厉行节约的人 。
- 三国那些恃才花样作死的“名嘴”们,曹操却放过了最恨的那位
- 看北欧海盗如何大“盗”无形 (二)
- “北大女学霸”陈更 陈更 北京大学
- 不婚不育,众多大佬为之着迷,“京圈公主”许晴靠的到底是什么?
- 73岁王薇薇瘦到只剩“骨感美”,却仍喜欢穿一身黑,看着像纸片人
- 俘获无数芳心的“简约休闲风”,舒适又时尚,建议40岁女人照着穿
- 春天穿外套流行“穿短不穿长”,时髦又显气质,中年女人也适合
- 宋雨琦这造型够个性,皮衣+短裙“上暖下凉”,粉发更是吸睛招摇
- 孩子头上的“旋”代表什么?与智商和性格有关?今天来告诉你
- 捡回的“怪石”有奇香!传说中的宝贝真是它?答案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