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克”还没完成所有的日冕飞越,帕克却永远地离去了

“帕克”还没来得及完成它所有的日冕飞越 , 帕克却永远地离去了 。
“帕克”还没完成所有的日冕飞越,帕克却永远地离去了
文章图片
“帕克”太阳探测器靠近太阳的插图 。
图片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
3月15日 , 太阳物理学家尤金·N·帕克(EugeneN.Parker)在美国芝加哥的家中去世 , 享年94岁 。 此时的“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SolarProbe)刚结束它24次飞越太阳计划中的第11次 , 和它一同穿越日冕的 , 除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收集到的110万公众的名字 , 还有帕克的照片 , 和那篇划时代的太阳风(solarwind)论文 。
太阳风的提出者 , 传统太阳模型的挑战者 , 坚持自己的理论不惜与实验室老板决裂 , 亲眼见证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航天器发射升空 , 这些都不足以勾勒出帕克的完整轮廓 , 91岁时他送去太阳的信息 , 也只是一句看似简单的“让我们拭目以待”(“Let'sseewhatliesahead”) 。
“帕克”还没完成所有的日冕飞越,帕克却永远地离去了】见证同名探测器升空的第一人
一开始 , “帕克”探测器并不叫“帕克” 。
这项人类距离太阳最近的探测器 , 筹备了半个多世纪 。 自1950年代以来 , NASA一直在规划对太阳的近距离访问 , 但直到2005年 ,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HopkinsUniversity)应用物理实验室(AppliedPhysicsLaboratory , APL)的工程师才提出了完整的“太阳探测器”(SolarProbe)任务 。
在这项最初的任务提案中 , 探测器以300万千米的最近距离仅飞越太阳2次 , 预计耗资高达12亿美元 , 还会用到资源相对紧张的钚-238作为电源 , 结果被NASA“打回重做” 。
2007年 , APL带着更低价格、更多飞越次数的新提案来了 , NASA终于批准这项前无古人的太阳探测任务 , 并将其命名为“太阳探测器+”(SolarProbePlus) 。 这个名字被叫了十多年 , 直到刚加入NASA的托马斯·齐布亨(ThomasZurbuchen)博士写信给美国国家科学院 , 认为这项任务该以人名来命名 , 他得到了一个明确的答复 , 就是尤金·帕克 。
在此之前 , NASA从未以在世的人物命名航天器 , 但2017年齐布亨向当时的NASA代理局长罗伯特·莱特富特(RobertLightfoot)申请改名时 , 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 。 齐布亨打给帕克说NASA希望将探测器改名为“帕克” , 电话那头的帕克感到既惊讶又迷惑 。
几个月后 , 帕克前往APL参观了航天器的建造和测试 , 任务的项目科学家尼古拉·福克斯(NicolaFox)对他说:“帕克 , 见见‘帕克’ 。 ”
“帕克”还没完成所有的日冕飞越,帕克却永远地离去了
文章图片
尤金·帕克(右二)于2017年10月访问里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 , NASA的“帕克”太阳探测器正在那里组装 。
图片来源:NASA/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
2018年8月12日 , 帕克和家人前往美国佛罗里达州现场 , 目送“帕克”奔向太阳 , 当“德尔塔4”型火箭(DeltaIVHeavy)的引擎照亮卡纳维拉尔角清晨的天际 , 帕克轻声说道:“我们出发了 。 ”
“帕克”还没完成所有的日冕飞越,帕克却永远地离去了
文章图片
帕克在发射现场观看“帕克”升天 。
图片来源:NASA
几个月后 , 福克斯前往芝加哥与帕克分享“帕克”探测器的一些早期数据 。 “我看到他的眼睛都变亮了 。 ”福克斯说 , 她向帕克展示的不是太阳本身 , 而是太阳一侧的暗淡粒子——太阳风 , 这正是帕克在半个多世纪前预测的东西 。
太阳在向地球“吹风”
早在1859年 , 科学家就观测到太阳耀斑和地球磁暴存在联系 , 这一著名的卡林顿事件(CarringtonEvent)仍是有记录以来强度最大的磁暴事件 。 从观察到太阳耀斑到发生地球磁暴只间隔了17.6小时 , 当时人们无法解释究竟发生了什么 , 只知道有什么东西以超过850万千米的时速从太阳奔向了地球 。
当时的主流观点和权威天文学家都认为 , 太空是空的 , 里面什么也没有 , 太阳的大气也是安静的、不活动的 。 不同国家的几位学者都曾提出太阳在喷射着某种粒子 , 导致了观测到的地磁活动 , 但由于缺乏完整理论模型的支持同时违背当时的主流观点 , 一直没能被学界的接受 。
直到1947年 , 德国天文学家路德维希·比尔曼(LudwigBiermann)观察到一颗彗星的两条彗尾似乎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 , 而不是运动轨迹的反方向 , 由此推测来太阳发射着某种“微粒辐射”(solarcorpuscularradiation) , 才会把彗尾“吹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