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中国流行的女装服饰代表叫什么


50年代中国流行的女装服饰代表叫什么

文章插图
中国各个朝代服饰简介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服饰被认为是礼制大防,它的变化常常与更改正朔联系在一起,足见其重要性 。在最初,中国人认为短衣窄袖的“夷服太觉不类” 。但是,曾经崇尚宽袍大袖的国人很快就认识到西式服装简洁、灵活、方便的特点. 中国最早接受西式服装的当属广东沿海地区和开放口岸的一些买办和经常同洋人有生意往来的商人,他们最早模仿洋人们的穿着打扮 。一直到19世纪90年代以前,还只是少数猎奇者和洋务买办们穿着西式服装,这些人还被大众视为叛逆 。但是到了90年代中期,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时,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和西方生活方式在中国认同程度的日益加深,国内剪辫易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有人力主改穿西服,提出:“视西人之遍身结束,举止生硬者,反觉文明 。”【在戊戌变法中倡导“与欧美同俗’,的康有为也主张改穿西服,并把西服附会成中国古代的服制:“夫西服未文,然衣制严肃,领袖洁白,衣长后社,乃孔子三统之一;大冠似箕,为汉世士夫之遗,革窟为楚灵王之制,短衣为齐桓之服 。)资产阶级革命派更是把改穿西服视为“可振工艺,可善外交,可以强兵,可以强种’, 的灵丹妙药 。这虽然体现了“全盘西化的盲目j陛”,却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对西式服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可 。20世纪初年,西式服装开始广为流 行,不仅一些大城市中的学生制服日渐洋化,就连一些穷乡僻壤也不能免俗 。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广西梧州中学的学生就被允许“披洋衣揖孔孟” 。在近代,女式服装的西化比男式更早 。在 战争前后,江南各省就流行“夷船’,舶来的女性衣饰,主要以花边丝缕之类为主,俗称为“鬼子栏杆”,女子服饰的西化也由此开始 。1859年,刚到香港的英国人吟-411就“看到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颇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的向两边伸出’ 。所以他惊奇地认为她们的“欧化癖是颇引人注目的’,”劝 。更有史料说:“海上女界喜效夷装,衣必袒胸露臂,裤必长不及膝,袜必长统,履必高底,其形式介于华夷之间 。在染欧化之沪人视之固觉时髦,然使骤入守旧派目中,其不诧为妖孽也希 。n[$]( p248)这些追赶新潮的女士主要以 为主,她们敢于标新立异的勇气使她们成了领导近代中国女性时装潮流的先行者 。到了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开始流行显示人体美的女性时装,北京也有青年女学生“赤胸露臂,短袖青衣,云鬓高垂,皮鞋耸底”[9 ]( p30) 。而且,当时不仅民间如此,甚至就连壁垒森严的皇宫也有女性穿西式服装 。据记载,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 驻法国公使裕庚卸任回国时,与西式装束的夫人和两个女儿到颐和园接受慈禧太后的召见,他的两个女儿更成为了慈禧的御前女官,凡遇外事活动,她们总是身着洋服,随侍在慈禧左右 。可见,当时的人们对西式服装的接受力已经大为提高,以至于就连顽固派慈禧也能够接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作为外套的西服开始日渐在城市居民之间流行,而且洋式衬衫、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也被国人日渐接受,人们服饰的西化程度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九十年代流行什么服装
1、上班族女性,因为自身的学识与工作特性,经常穿着挺直的套装,代表着成熟气质,高雅风度,款式简洁,很合乎职业女性的身份 。他们一方面用色厉内荏的直线条的职业装,来武装自己的自信,显得干练与精神;同时她们也在用内穿的性感内衣衬托她们的女人味,服饰业传递着温情个性的信息 。2、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们,面对忙忙碌碌的工作,渴望回归自然,借此解放压抑的情绪,轻松一下,飘逸的休闲服,摆脱了穿着的拘谨与束缚 。式样变化多端,又能穿出身材的时尚连衣裙,不仅穿着简单,加上一根束带,还具有了浓浓淑女味 。白色腰带配浅紫色连衣裙,或者黑色腰带配银灰色裙,单色之间的搭配变现出了高贵品味 。60年代流行的翻领衬衫式翻领连衣裙,经过改良以性感,新奇又一次赢得女性的欢迎 。3、到了90年代后期,时装就花样翻新地抖出各种卖点:闪亮,斜肩,花卉以及荷叶边 。那其中软软垂下的荷叶边几乎无处不在,似乎成了女人心爱之物 。而那些穿着荷叶边的女子,也好像平添了一份温柔,一份妩媚 。4、1993年至1994年夏季流行过一阵贝贝裙,无领无袖,腰节线以下有一圈细密的折裥,腰带束于身后,在女装中女性化元素流行了几年之后,贝贝裙在1998年夏季成了女性裙子的首选 。5、到了90年代后期,国内服饰全面开放,袒胸露背不再被非难,而成为时尚 。展示身体曲线,露出迷人 ,尽显魅力姿势是时尚女子努力追求的目标 。穿出 不再是 ,黄色而是媚态,性感 。扩展资料服装流行趋势:50年代,旗袍、西装不再是社交场合的必需,中山装、列宁服成为了新宠 。50年代末,前苏联某领导人到中国访问,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号召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中国的欣欣向荣 。一时间,布拉吉成为时尚 。工装背带裤是50年代的另一新时尚 。因为建国后,翻身做主人的中国人民都需要参加劳动,建设新中国,这就需要耐磨耐脏的日常服装 。工装与军装的灰蓝绿自然成了最实际的流行色 。在50年代后期,社会上兴起了“四大件”的说法,包括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 。跟服装密切相关的缝纫机在那个年代成为家庭拥有的“奢侈品” 。因此,缝制机械工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行业经历了改组、改造阶段,公私合营、兼并合作,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如上海蝴蝶和天津缝纫机厂、广州的华南缝纫机厂等 。20世纪50年代末,轻工行业对家用缝纫机实行了通用化、标准化,统一了设计图纸,提高零部件的兼容性,使缝纫机生产企业不断增多,并根据需要开发了葵扇、医疗手术、羽毛球、自行车轮胎和帘子布拼接等特殊用途的缝纫机 。截至1980年,全国共有缝纫机生产企业56家,分布在22个省市 。60年代的中国,政治运动使服装款式逐渐一致、色彩也逐渐单一,且不分男女,相同的装扮,给人枯燥乏味之感 。由于中苏关系在此时急转直下,因此布拉吉、列宁装被认为是“修正”,一时间消失得了无踪迹,军装又成为人们的更爱,中国进入了蓝灰绿的无彩色服装时代 。受十年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期的服装风潮依然延续了60年代末的绿军装,这种军装时尚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70年代的时候,一种名为“的确良”的料子流行了起来 。这是纺织部曾经主持开发化学纤维的成果之一 。由于当时中国合成纤维的技术问题始终解决不了,只能用涤纶布制成衣裤,其布料被称为“的确良”,尽管这种面料很不透气,但是看上去挺挺括、滑爽、不皱,耐穿易干,在当时几乎一衣难求 。不过从那时起,中国服装产业如旭日喷薄,其发展之快令世人刮目相看 。特别是在往后的30年中,中国成为世界上更大的纺织服装制造国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服装流行中国改革60年代代表性的服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