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沃(德尔沃包包)

【德尔沃(德尔沃包包)】

德尔沃(德尔沃包包)

文章插图
<达利的骗局>
今年关于艺术品最热闹的话题 , 是由朱其先生一篇《当代艺术拍卖的“天价做局” , 以及暴利游戏》而引发震撼 , 揭露当代艺术品拍卖骗局 。其实艺术品拍卖造假与旧时代伪造名人绘画、仿造瓷器等等手段相同 , 在中国约有千年的历史 , 并非今天才有 。受此所害者多为两类人:一为附庸风雅者;一为投机获利者 。这两类人的存在 , 给造假提供市场 , 不过这也有好处 , 便是给艺术品带来价值需求 , 人类由此得以评价艺术品之高低或优劣 , 文明得以进步 。从这个角度而言 , “需求即为合理”当有一定的意义 。从世界范围来看 , 皆有为利所驱的仿冒造假手段 , 尤以“拍卖”发源地之欧洲为盛 。比利时人斯坦·劳里森斯所著《达利的骗局》一书 , 虽为小说 , 却是以真实人物——著名艺术大师达利为描述 , 将有关达利的艺术品与造假等 , 用故事的形式展开 , 使读者看到艺术品领域的阴谋与欺骗 , 读来颇令人震撼 。作者斯坦·劳里森斯原本为专售达利作品十年之久的画商 , 在达利晚年与其毗邻而居 , 对达利的生活或艺术创作颇熟悉 , 其一生也与达利休戚相关 。在书前的作者介绍里得知 , 他“既是买卖赝品的受害者 , 又是制造假画的同谋犯 。他因达利致富也因达利入狱” 。因此由他写作达利的种种故事和作品总是恰当 , 因而《达利的骗局》可视作自传体小说 。20世纪最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成为书中主角 , 所记录的人物亦多有原型 , 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所写故事依真实事件为蓝本 , 由作者22岁那年开始 , 讲述个人经历和所涉及达利与艺术 。小说通过个人经历的故事 , 由细节着手 , 渐渐将艺术界、收藏界、商界、金融界等拖进艺术品投资与拍卖的陷阱 , 让读者看到享誉盛名的索斯比和佳士得这样老资格的拍卖行充斥大量达利的赝作 , “全世界都陷进了达利的骗局” , 繁杂曲折的阴谋令读者晕头转向、提心吊胆 。书前扉页有《作者声明》曰:“这是一部非虚构类作品 。我按照记忆将事件和行为复述出来 , 尽管书中涉及到的某些人的姓名和标志性的特征有所改动 , 对白也已在我记忆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它们并不是为了逐字逐句地再现谈话的内容 , 而是旨在反映所谈论的实质 。”作者如此强调 , 无非要让读者对书中所述情节深信不疑 。《达利的骗局》围绕艺术作品背后所展开的各种阴谋 , 其实都在进行金钱投资的战争 , 目的只在攫取利益 。为达到预设的结果 , 操纵拍卖和使赝品变成珍品 , 使“达利的骗局”当作一种职业 , 不断有所发展 。不过说到达利 , 人们多对他那上翘的胡子印象深刻 , 因之对他的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亦不陌生 , 毕竟许多行为怪异、画面凌乱的画家与作品 ,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早已屡见不鲜 。关于早期的超现实主义画派 , 翻译者朱子仪在《译后记》有所介绍:“超现实主义本来是一个松散的艺术流派 。堪称这个流派绘画大师的除了萨尔瓦多·达利 , 还有雷尼·马格里特、马克斯·恩斯特、保罗·德尔沃等人 , 但在全世界大红大紫、大把大把挣钱的却只有达利 , 到后来仿佛达利就是超现实主义的化身 , ‘达利制造’超越艺术界成为供消费者投资烧钱的时尚品牌 。”这段话说出“达利骗局”的成因 , 在金钱和欲望面前 , “艺术追求、职业道德、人性人情都近乎泯灭” 。书中描写大量达利的私人生活 。对达利这样行为举止怪异的艺术家 , 作者说:“达利的脑袋准是出了问题 。与某个男人或女人(随便哪个女人)有正常性关系的人 , 是不会创作这种艺术作品的 。”此语似乎也能说在毕加索身上 。而作者在法庭上对达利作品的陈述:“据我所知 , 有三类达利的绘画作品 。更好的一类我想把它们称之为‘千真万确的’达利作品 。”而这些‘千真万确’类的达利作品——基本上是1940年以前的作品——永久地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泰特画廊或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 。有一些在西班牙的达利博物馆和索非亚皇后艺术宫 。“早年典型的达利绘画是出色的超现实主义风景画 , 有岩石和掠过的浮云 , 它们都呈现奇妙的灰色和淡紫的色调” , 从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后期 , 作者称其为 “半真半假”类达利作品 , 此后出现数量庞大的“达利作品” , 被归类为“假而又假” , 约在1972年以后流入市场 。这样归类和划分 , 使艺术品市场成为投机获利的骗局 。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保罗?德尔沃有一幅画叫《厄费兹约会》 , 请提供作品的相关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