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中药是怎么治病的?( 二 )


本文插图
我们知道 , 人是一种气机动物 , 中医中药就是根据气机原理治病的 。 人体五脏六腑上下分布 , 各脏腑在气机所引导下处于动态平衡中:肾在最下面 , 肾是水中有火 , 就像汽车电瓶 , 有正负电 。
水是肾阴 , 火是肾阳 , 火性向上 , 肾火向上走 , 使脾土温暖 , 脾把胃吸收的营养研磨 , 去粗取精 , 把精微物质 , 发送到全身各处 。
脾的特性 , 也是向上的 , 有一部分营养要送到上面的肺脏 , 与吸入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 , 再由肺向全身输布 。 肾中的水 , 水生木 , 肝之木气在水的滋养下得到营养 , 生发了 , 气也往上升 。 随脾土之气上升 , 中医有“肝随脾升 , 胆随胃降”的说法 。
所以 , 身体上升的腑脏有病 , 则应考虑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 , 尤其是肝气 。 肝气随着肝脾升到了肺和心 。 木生火 , 火 , 五脏属心 , 火的特性是上炎 , 但 , 由于有肺脏的存在 , 心火被带向下行 。
肺属金 , 主肃降 , 气机就开始往下降 , 一直降到肾中去 , 温暖肾水 , 使得肾水不至于寒 。 而肾水随着肝木上上升而上升 , 到达心火的位置 , 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 , 这就叫着“水火既济” 。
如果下降的过程被破坏 , 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 , 就会上面热 , 不能交于下 , 下面就是寒的局面 。 心是恶热的 , 热 , 心就会有病 , 失眠多梦 , 口舌生疮 , 而下寒就会腹冷 , 下肢凉等 。
在肺金下降的同时 , 人食入胃 , 物向下行 , 所以胃气就下降 。 脾为己土属阴 , 胃为戊土属阳 , 阳要下降 , 阴要上承 。 在胃气下降的同时 , 胆气也随着下降 , 胆汁下入十二指肠随胃物下行 , 顺应“胆随胃降”之说 。
胃有病了 , 就是因胃气不下行 , 不下行就会上逆 , 胆汁会反流 , 这是气机逆行的结果 。 脾土、肝气随着肾气而上升 , 心气、胃气和胆气随着肺气而下降 , 这是一个肾水在心火的照耀下变汽升腾 , 经脾、肝、心至肺 , 肺是冷的 , 汽遇冷变水 , 经胃、胆、肠又回到肾的气机运转模式 。
人体的这一气机模式 , 很像自然界里的海水 , 在阳光的照耀下变汽升腾 , 变云吹向高山 , 遇冷变雨飘落地面 , 流经千条河流最后又汇入大海 , 真可谓人法地呀 。
中药也有升降沉浮的特性
中药为什么会具有这个升浮或沉降的特性呢?我们还是要从中药所蕴含的自然特性上去寻找答案 。
因为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气 , 而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 , 热往往会使分子向上运动 , 所以温热药作用于人体 , 会导致人体内的各种物质分子产生向上、向外的运动 , 从而表现出升浮的性能;
而寒凉药作用于人体 , 则会导致人体物质分子产生向下、向内的运动 , 从而表现出沉降的性能 。
这就是中药四气和与人体升降沉浮之间的关系 。 利用中药的升降沉浮的特性 , 调节人体出现的升降沉浮的紊乱 , 是中医中药治病的又一方式 。 辛能散 , 酸能收 , 苦能泻 , 甘能补 , 咸能软 , 另外还有淡味能渗湿 。
这六种味道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对人体能起到兴奋、增强作用 , 如辛味的发散、甘味的补益、淡味的渗湿等 , 这类药体现出来的特性就是升浮;另一类对人体能起到抑制、减弱作用 , 如酸味的收敛、苦味的泻火以及咸味的泻下软坚等 , 这类药体现出来的特性就是沉降 。
具有升浮特性的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其有向上、向外的趋向性 。 所以能起到提升阳气、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而具有沉降特性的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具有向下、向内的趋向性 , 所以能起到潜阳降逆、镇惊泻火、渗湿利尿、泻下通便等作用 。
中药的四气、五味与人体的偏性相遇 , 就会产生中合 , 克服了人体的偏性 , 使人体恢复了正常 , 这就是李时珍所说的“酸咸无升 , 辛甘无降 , 寒无浮 , 热无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