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风险社会的“完美病毒”,新冠为什么可怕?


「传染病」风险社会的“完美病毒”,新冠为什么可怕?
本文插图
维舟 , 专栏作者 , 南都观察特约作者
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 , 新冠肺炎已经从地方性流行病迅速升级为全国性疫情 , 继而又变成了全球性危机 。 由此引发的社会普遍恐慌情绪 , 恐怕是几十年来未有的 。
不久之前 , 张文宏医生也以其一贯专业、理性的态度 , 劝告人们不必过度紧张 , 因为从感染后1-2%的死亡率来看 , 新冠病毒的“毒性”没有当年的SARS强 , 其级别“真的很小” 。 这次的病死者主要是老年人等已有其它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 , 但“如果你是一个负责任的人 , 正确地做好了自身的防护 , 我认为感染的风险是极低的” 。
我有一位朋友非常认可这样的观点 , 她很难理解为何人们会为一个小概率的风险惶惶不可终日 , 觉得只要做好防护 , 安心待着 , 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 用她本人话说 , “得乳腺癌比得新冠肺炎死亡的几率高多了 , 也没见到每个我这年龄段的健康女性天天担忧自己得乳腺癌而死啊” 。
这代表了一种理性的声音 , 但很多人之所以惶恐 , 也不是因为没有理智 , 相反 , 这是人们在面对风险时的正常反应 。 我的一个飞行员朋友曾问:“车祸的发生概率和死亡人数远比空难多 , 为何人们更怕坐飞机?”简单地说 , “概率”作为一个客观而抽象的数字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多少意义 , 因为人们的情绪反应 , 往往取决于主观上的风险判断 。 更何况 , 概率再低 , 降临到自己头上都是100% 。 有时 , 哪怕你明知空难概率很低 , 却还是会很害怕 , 因为“坠机而死尸骨无存”可以非常直观地对人造成心理影响 。
相比起车祸 , 空难对很多人而言是“小概率、高风险”——也许你不太可能遇到 , 但一旦遇到就很难幸免 。 这样的风险带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在飞机上 , 命悬人手 , 不如在汽车上有掌控感和安全感 。 通俗地说 , 人最怕的可能并不是死 , 而是失去对生死的控制 。 人的心理很奇妙 , 有时知道自己难逃一死 , 反倒镇定了 , 但如果不知道死亡会不会、会何时降临到自己头上 , 却是最令人不安的 。
这就好比战争爆发 , 如果是正规军作战 , 尽管前线参战者会切身感受到恐怖 , 后方却可能毫无感觉 , 所以才有“前方吃紧 , 后方紧吃”的说法;但如果是战线不分明的恐怖袭击 , 敌人也许人数极少、也无法造成正规军作战那么大的伤亡 , 却能把所有人都吓得不敢出门 , 因为没人知道会不会轮到自己——事实上 , 哪怕只是当地出了一个连环杀手 , 都能达到类似的威慑效果 。 真正让人害怕的 , 其实是伴随着这种隐蔽性、突然性而来的不确定性 。
新冠肺炎之所以显得那么可怕 , 也是如此:它的致死率也许没有癌症高 , 但癌症不会传染 , 医学对其已有更充分的了解 , 而且是可管控的 。 而新冠肺炎相对于其它疾病 , 带有多重不确定性 , 一旦患病就难以控制 , 而且现在没法有效医治 , 是不是能自愈获得免疫 , 好像完全是碰运气的事 , 也不清楚“治愈”之后会不会有后遗症 。
吊诡的是 , 正是因为它毒性不强 , 所以早期根本无法识别 。 患者往往在感染之后感觉不到 , 或是症状轻微 。 “毒性强则传播性弱 , 毒性弱则传播性强”是病毒的一个特点 。 同样是冠状病毒 , 如果感染SARS , 患者两三天内就会出现较严重的症状 , 基本无法出门 , 传染范围自然不强;新冠病毒却相反 , 患者症状较轻却传染力极强 , 以至于很多无症状患者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
新冠病毒作为一种RNA病毒 , 比DNA病毒更原始、更不循常规 , 变异更快 。 所以 , 现有的检测手段来不及全面检测 , 有时甚至检测不出来 。 有感染者多次检测才确诊 , 还有些患者明明已经“治愈” , 出院后却又复阳了 。 这些现象最让人心神不宁——不妨试想 , 假如一种病毒的传染性不强、一旦检测就能测准、治好也不会再反复 , 那么就算其致死率比新冠高十倍 , 恐怕世人都不会这么恐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