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庾岭@广东韶关,为什么是最不广东的“老广”?( 三 )


作为粤北的门户 , 尽管困居于群山之间 , 韶关的道路却堪称四通八达 。 仅南雄一地 , 东南西北皆有古道通行 , 向北有梅关古道通向江西大余 , 向东去往江西信丰的乌迳古道 , 年代更早于梅关 , 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 , 都堪称粤北要塞 。
大庾岭@广东韶关,为什么是最不广东的“老广”?
文章插图
▲ 韶关部分古道分布示意图 。制图/Paprika
然而韶关的“关口”地位 , 远不止这么简单 。 作为广东的“北大门” , 她不仅是门户 , 也是无数广东人遥远的故乡 。
广府人的“老家”在哪里?
两汉之后 , 无论是西晋的永嘉之乱 , 还是唐代的安史之乱、北宋的靖康之乱 , 都有大批北方汉族南迁 , 其中不乏有移居岭南之地的 。
而韶关 , 则成为了他们南下的中转站 , 也成为了北方来客们定居岭南的第一站 。
大庾岭@广东韶关,为什么是最不广东的“老广”?
文章插图
▲ 梅岭 , 又称大庾岭 。 其上的梅关被称作“岭南第一关” 。摄影/李子亮
被唐玄宗盛赞为“风度无二”的名相张九龄 , 就是随曾祖父“任韶州别驾”而迁居曲江(今韶关)的“新韶关人” 。 到唐朝的开元年间 , “去官归养”的张九龄 , 感于出入家乡岭南路途的坎坷 , 便奏请朝廷开大庾岭路 , 并亲自前往山野间勘察路线 , 指挥施工 , 率人凿出了今天赫赫有名的梅关古道 。
大庾岭@广东韶关,为什么是最不广东的“老广”?
文章插图
▲ 梅关古道 , 留存着中原移民南下的印迹 。 摄影/陈彦
正如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 梅关古道的凿通 , 也使得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往来再无阻碍 。 当时的广州已然是“海外诸国 , 日以通商”的港口大城 , 大量的异国商人带着海外的货物来此寻找商机 。
在梅关古道开辟之前 , 贸易的商品只能兜一大圈子 , 绕道广西 , 经由湖南运往中原;而古道通行之后 , 则可从广州溯北江而上至韶关 , 再由北江支流浈江运达南雄 , 顺着梅关道翻过大庾岭 , 来到长江流域的“地盘” , 运输途径简化了不少 。
大庾岭@广东韶关,为什么是最不广东的“老广”?
文章插图
▲ 梅关古道的开通不仅加强了广东与外界的联系 , 同样打通了隔壁江西的“任督二脉” , 使得两地经济迅速发展 。制图/Paprika
经由韶关输入的中原文化 , 则使得岭南地区的科举文风逐渐兴盛 。 唐朝自“岭南第一人”的张九龄开始 , 到唐末的200多年间 , 涌现了广东籍进士38人;到北宋年间 , 则达到127人 。 后人称其“兹路既开 , 然后五岭以南之人才出矣 , 财货通矣 , 中朝之声教日远矣 , 遐陬之风俗日变矣 。 ”
到两宋时期 , 靖康之乱后 , 宋高宗赵构带着大量北方士族和平民一路南迁 。 为了躲避金兵的追击 , 一部分人从两浙到江西 , 再翻越大庾岭逃至岭南 。 而处在梅关古道必经之路上的南雄珠玑巷 , 则成为了他们流亡生涯里遇见的一处新港湾 。
大庾岭@广东韶关,为什么是最不广东的“老广”?
文章插图
▲ 珠玑古巷 , 被称作“广东第一巷” 。摄影/谭富堂
然而 , 南宋都城临安沦陷之后 , 元军继续攻破位于粤北的韶州、南雄(均在今天的韶关)等地 , 长驱直入 。 这些定居于珠玑巷不到两百年的流民 , 再次被迫迁移 。 宋亡于1279年的崖山之战 , 这些“南宋遗民”则随着历史的云烟 , 大多沿北江南下至珠三角地区 , 四散于闽、粤各地 。
据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所载 , 从南雄珠玑巷南迁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有76姓、166族 , 皆有家谱族谱可查 , 《广东通志》中更是说:“相传广州诸旺族俱发源于此” 。 这些来自珠玑巷的人融入了珠三角地区 , 他们承载的历史痕迹 , 也成为广府文化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