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三种境界(参禅悟道的十种境界)

【禅的三种境界(参禅悟道的十种境界)】

禅的三种境界(参禅悟道的十种境界)

文章插图
人生有三种境界!
这是引用的我国唐代禅师青原惟信的话 。其中“看山是山 , 看水是水”就是一种对象化的态度 , 认为此就是此 , 彼就是彼 , 彼此判然分明 , 僵硬对立 , 这是世俗的看法与境界 。所谓“看山不是山 , 看水不是水”就将彼此的二元对立给破冰了 , 强调了山水的整体性与联系性 , 即这个世界(景色、视域)是山与水共同构成的 , 其中彼此交融 , 缺一可 , 不是机械的组合 , 没有了山的水(单纯的水)不是山水中的水 , 没有水的山(单纯的山)不是山水中的山 。这用于社会中的“我与你”的关系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 是对之一种主客对立态度的否定 , 以否定形式表达一种主客统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 有很高深的超越智慧与辩证法思维 。第三种思想不能针对之一种单看 , 而应置入整个体系中看或针对第二种态度来看 , 即第二种态度有可能会使人的自我(或者说山水的个性)消弭 , 如果停留在第二种认识(否定性认识)的话 , 就会丧失主体性与确定性 , 就会陷入虚无主义与相对主义 , 因此禅师进行了否定之否定 , 肯定了山水各自的相对独立性与客观性 , 既防止了虚无与相对的产生 , 又因为已经经过了否定性认识的超越 , 不会在机械地坚持主客对立的观点 。这种观点既与主客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相通 , 又坚持了对个性与自我的肯定 , 这确实是人生很高的境界 。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 , 不仅对于人生 , 而且对于解决当今全球化与文化保守主义(本土化)的矛盾也很有启发 , 楼主有兴趣可以深入研究和探讨 。如果楼主想了解更多关于这种境界的问题 , 可以参看日本当代禅学教授阿部正雄的《禅与西方思想》和北大教授张世英《新哲学讲演录》(之一篇第九章《论境界》) , 那里的表述可能更系统也更生动 。禅的三个境界
禅宗讲的是明心见性 , 以心印心 ,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 见性成佛 。破除一起执著 。历史上禅宗最兴旺的时期是南北朝 , 和隋唐时期 。特别在唐朝从皇帝士大夫 , 到市井百姓谈玄论妙成为茶余饭后 。禅更大的特点是破除执著 , 破除常见的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 。一般来说参悟禅主要有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 。我用《五灯会元》卷十七一则语录说明一下: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 , 见山是山 , 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善知识 , 有道行的人) , 有个入处 , 见山不是山 , 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体榭处 , 依前见山只是山 , 见水只是水 。大众 , 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这中境界三般见解是什么状态?难言也 。前一种是常见 。中间一种是扫除一切执著 , 见到真实 。最后一种显然不是同于之一种 。而是证得一种更高的真实 , 这就是禅悟的境界 。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是一个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只能通过比喻来说明 , 而这种比喻又不是通过逻辑能表达的 , 佛家的比喻往往是追求结果 , 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只是过程 。用通常的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 , 来比喻超逻辑的惯性思维的结果 , 只有开悟的人才能感知印证开悟人 。即以心印心 。所以说难言也 。
简单说一下 , 就是 , 1 肯定 。2 否定 , 3否定之否定 。好似1  , 3一样 , 其实经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如何理解的三层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1、参禅之初 , 看山是山 , 看水是水;2、禅有悟时 , 看山不是山 , 看水不是水;3、禅中彻悟 , 看山仍然山 , 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三句境界是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烟雨浙江潮 , 未到千般恨未消 , 到得还来无一事 , 庐山烟雨浙江潮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怎样才能达到坐禅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