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有不少村相传从“交趾”迁来,可能与“明征安南”的历史有关

“明代大移民” , 是胶东历史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 与此有关的说法层出不穷 。 除了常见的“云南说”、“小云南说”、“四川说”、“山西说”(大槐树说)、“枣强说”、“江南说”之外 , 在族谱和地名志当中 , 还能看到“从交趾迁来”(注:交趾为古地名 , 源自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交趾郡 , 大体相当于越南的北部区域)的说法 。
在胶东半岛的县市区当中 , 青岛的胶州市 , 是“交趾说”相对集中的一个区域 。 根据《胶县地名志》的记载 , 当地至少有三个村庄明确提到是从交趾迁来 。
这三个村庄分别是胶莱镇的姜家街、胶东街道(和平公社)的刘家店和里岔镇的胡家村 。
胶州有不少村相传从“交趾”迁来,可能与“明征安南”的历史有关
文章图片
胶州有不少村相传从“交趾”迁来,可能与“明征安南”的历史有关】关于它们的渊源 , 《胶县地名志》分别记载道:姜家街 , 明万历十年(1582)姜琛从云南交趾国移来立村 , 为纪念原籍故土 , 仍以“街”命村姜家街;刘家店 , 相传为明永乐二年(1404)刘姓从小云南交趾县迁来立村 , 以开店为业 , 故名刘家店;胡家村 , 据传胡姓从小云南交趾国迁来立村姓氏命名 , 沿用至今 。
胶州有不少村相传从“交趾”迁来,可能与“明征安南”的历史有关
文章图片
以上记载 , 迁徙时间不一 , 对原籍的称呼也不尽相同(有的称呼交趾国 , 有的称呼交趾县 , 前缀有的是云南 , 有的是小云南) , 但都明确提到了“交趾”这两个字 。 地名志大多是在走访老人或者参考族谱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 , 《胶县地名志》虽然没有详细列出参考来源 , 但应该是有所根据吧 。
值得一提的是 , 除了胶州之外 , 即墨民间也有“交趾迁徙”的传说 。 根据即墨谱牒研究会黄济显先生的调查 , 即墨田横镇大山前村的《徐氏族谱》就有相似记载 , 族谱称:“始祖大太、大贤、大良、大江、大海 , 于永乐年间从云南峧之(交趾)国嘎嘎县大槐树底下搬来莒县徐家庄 。 长支住下 , 二支兄弟3人向东到沿海 , 长子、次子住蒲湾头 , 三子住文山前 。 ”
胶州有不少村相传从“交趾”迁来,可能与“明征安南”的历史有关
文章图片
由此可见 , “交趾说”并非明代胶东移民过程中的个例 , 而是一种多少带有共性的现象 。 那么 , 这种现象的背后 , 又有什么历史渊源呢?
胶州有不少村相传从“交趾”迁来,可能与“明征安南”的历史有关
文章图片
查询明史可知 , 自明成祖永乐五年至明宣宗宣德二年 , 明廷曾在原安南国设立交趾三司 , 形同内地州县 。 而在这前后期间 , 明廷曾多次对交趾用兵 , 大量军士奉命出征 。 有可能一些军士在征战交趾之后 , 又转调胶东卫所 , 因此出现“从交趾迁徙”的说法(类似云南乌撒卫北迁的军户) 。
胶州有不少村相传从“交趾”迁来,可能与“明征安南”的历史有关
文章图片
关于上述推测 , 明代文士顾华玉(顾璘)在《张氏世德碑》中的一段记载或许可以作为佐证 。
所谓《张氏世德碑》 , 是顾华玉为浙江温州卫一户张氏军功世家撰写的功德碑 , 其中记载道:
“昔始祖百户公讳四 , 本河南光州布衣 , 沈(沉)毅好义 , 慷慨有略 , 直太祖皇帝驻兵庐州 , 遂仗剑从附 , 陷阵突前 , 屡预克捷 , 授所百戸 。 洪武二十九年卒 , 葬通州 。 子贵嗣 , 亦勇壮多智 , 遹绍父风 , 从太宗皇帝起兵靖难 , 自雄县至渡江入京 , 攻城略地 , 大小凡百余战 , 并着上功 。 洪武三十四年 , 升山东大嵩卫正千戸 。 永乐九年 , 乃从英国张公(注:英国公张辅)南征交趾 , 屡犯险固 , 剿殪夷酋 , 进大嵩卫指挥佥事……宣德六年 , 奏迁温州卫 , 乃世继焉 。 ”
从上述记载来看 , 这支张姓人原籍河南光州 , 始祖在明朝建立之前就投奔朱元璋 , 因立有军功 , 被封为百户 。 待到靖难之役 , 二世祖又站队成功 , 跟随朱棣南下 , 因此从百户升为千户 , 被派往胶东半岛南部的大嵩卫(今海阳市凤城) 。 又过了几年 , 张氏跟随英国公张辅征讨交趾再次立功 , 升为指挥佥事 。
这支张姓人虽然在宣德年间从胶东调往浙江 , 但他们的经历 , 应该可以作为胶东“交趾移民说”由来的一种参考吧 。 当然了 , “交趾说”具体是怎样一个细节?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 (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