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畅谈历史@历史上的府兵制是什么制度?因何而产生?( 二 )


隋文帝杨坚将府兵制向兵农合一(府兵制下的军人 , 亦成为均田制下的农民)方向发展 , 即规定府兵平时在家务农 , 发展经济 , 遇到战事时 , 就紧急集合 , 放下锄头 , 拿起武器 , 为国家而战 。
此项改革 , 虽然解决了府兵的土地安置和国家的物资生产问题 , 但也为府兵制的没落和消亡留下了隐患 。
到了唐代 , 府兵制进一步得到完善 , 其基本单位变为折冲府 , 分为上中下三等 , 上府1200人 , 中府1000人 , 下府800人 。 折冲府的长官是折冲都尉 , 副长官为果毅都尉 。
崔浩畅谈历史@历史上的府兵制是什么制度?因何而产生?
文章图片
唐朝府兵制下级隶属关系
全国折冲府分别隶属于十二卫和东宫六率 , 十二卫指左右领军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卫 , 东宫六率指左右司御率、左右卫率、左右清道率 。
十二卫分别设置一位大将军 , 并直接服从于皇帝;东宫六率则效命于太子 。
府兵的选拔 , 每三年进行一次 , 征选的原则是“财均者取强 , 力均者取富 , 财力皆均 , 先取多丁” 。
府兵一般21岁入军 , 到60岁退役 , 在服役期间 , 府兵可免除赋税徭役 , 但出战时的军资、衣装、轻武器(弓箭、横刀)和粮食、均需自备 。 此外 , 每十人还得共同准备供运输的马(或驴)六匹 , 即所谓“六驮马” 。
自备军资对于府兵来说 , 是很沉重的负担 。
府兵平时的职责是轮流到京城宿卫 , 号称“番上” , 遇到特殊情况 , 府兵会出征或戍防外地 。 府兵在和平时期在各自的家乡从事农业生产 , 到了冬季农闲时便集中参加军事训练 , 如此唐朝府兵便实现了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双重目的 , 此举既保证了府兵的安全生产和战斗力 , 也减少了国家的军费开支 。
从总体来看 , 唐朝府兵制的意图也很明显 , 府兵军府较多时有六百三十四府 , 可谓遍布全国 , 总兵力60余万 , 可是关内道 , 竟设置了二百六十一府 , 占全国军府三分之一以上 , 至于其余军府 , 则依次设置在河东、河南、河北、陇右诸道 , 而其它诸道 , 则至多不过十府 , 少则只有二三府(如江南、岭南) 。
这种厚此薄彼的军府布局 , 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居重驭轻 , 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政治、军事意图 , 能够保证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
最重要的是 , 府兵的调遣权是皇帝通过尚书省兵部牢牢掌控的 , 中央十二卫长官和地方的州县长官均无权私自调兵 。 国家遭遇战争时 , 一般由皇帝临时任命将军统率府兵出征 , 打完战争后 , 将军回到朝中任职 , 府兵回归各自军府 。 一般情况下 , 将帅没有统兵之权 , 在战时 , 将帅会临时与府兵们结合在一起 , 作战完毕 , 将帅就得立刻将府兵们遣散回各自军府 , 将兵符交还兵部 。
崔浩畅谈历史@历史上的府兵制是什么制度?因何而产生?
文章图片
府兵的调兵权由尚书省下辖的兵部管辖
总之 , 兵部调兵权和将帅临时统兵权的严格分离 , 确保唐朝统治者对府兵能够做到绝对控制 , 能够强有力地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
前面提到 , 隋文帝将府兵制下的军人 , 改革成了均田制下的农民 , 府兵军人便极为依赖均田制 , 因为他们的军资需要自备 , 所以田地粮食产出便是他们的必要收入 , 用以购买军资 。
唐朝前期 , 国家施行的均田制还能确保官僚贵族和百姓均能分得田地耕种 。
但是 , 由于官僚贵族可得到的土地很多 , 而百姓常常得不到充足的土地 , 特别是 , 永业田和口分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或转让 , 所以官僚等贵族的大规模土地兼并渐渐抬头 , 因为越来越多的百姓为不时之需(婚丧嫁娶)或意外之患(瘟疫灾害)而变卖各自的土地 , 这导致官僚贵族和富商、寺院争相强买百姓的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