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数学算经《孙子算经》里的趣味数学题:“荡杯”名题-洗碗在河边【最小公倍数的应用】

给大家带来的是古代数学算经《孙子算经》里的趣味数学题:“荡杯”名题-洗碗在河边【最小公倍数的应用】 。
题目适合年级:四年级“荡杯”名题-洗碗在河边【最小公倍数的应用】趣味数学题目:妇人洗碗在河边 , 旁人问客有几员?
答曰不知人数目 , 碗的只数听我言:
一只盛饭二人用 , 一汤摆在三人前;
四人共食一碗肉 , 六十五只便周全 。
请你仔细算一算 , 家里客人共几员?
这是依据《孙子算经》上的“荡杯”名题以及我国民间流传的“荡杯”诗题 , 编写而成的 。在《孙子算经》上 , 此题的原文是:“今有妇人河上荡杯 , 津吏问:杯何以多?妇人曰有客 。吏曰:客几何?妇人曰:二人共饭 , 三人共羹 , 四人共肉 , 凡用杯六十五 , 不知客几何?”题目中的“津吏” , 是封建社会里管理河上桥梁的官吏 。因河上桥梁在古时称其为“津梁” , 故管理“津梁”的官吏便称之为“津吏” 。题中的“羹” , 读音与“耕”音相同;“羹”是有浓汁的食品 , 可解释为汤;“共羹” , 即共用一个汤碗 。题目的意思用通俗的话来说 , 可以是:有一位妇女在河边洗碗 , 管理桥梁的官吏见了 , 问道:你要洗的碗为什么这样多?妇人回答说:家里来了客人 。官吏又问:来了多少客人?妇人说:我家来的客人 , 2人共用一只饭碗 , 3人共用一只汤碗 , 4人共用一只肉碗 , 总共用了65只碗 。请你算算吧 , 我家的客人有多少个?用什么办法能算出这妇人家里来了多少客人呢?
“荡杯”名题-洗碗在河边【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答案:我们不妨从每人占用的碗数上来思考、分析 。
由题中条件可知 , 每一个客人占用的饭碗、汤碗和肉碗分别是:
【古代数学算经《孙子算经》里的趣味数学题:“荡杯”名题-洗碗在河边【最小公倍数的应用】】

古代数学算经《孙子算经》里的趣味数学题:“荡杯”名题-洗碗在河边【最小公倍数的应用】

文章插图
所以 , 每一个客人总共要占用的碗数就是
古代数学算经《孙子算经》里的趣味数学题:“荡杯”名题-洗碗在河边【最小公倍数的应用】

文章插图
(个)
显然 , 只要知道这65只总碗数中 , 包含了多少个个碗” , 便知道客人的人数是多少了 。因此 , 可求得该妇人家里来的客人人数为(人)
综合起来 , 就是
古代数学算经《孙子算经》里的趣味数学题:“荡杯”名题-洗碗在河边【最小公倍数的应用】

文章插图
家里来的客人是60人 。
较为有趣的是 , 《孙子算经》上给出的解法 , 却与此完全不同:
“置六十五杯以十二乘之 , 得七百八十 , 以十三除之 , 即得 。答曰:六十人 。”
古算书解题 , 无法采用现今之算式 , 一般都采用这种文字叙述的形式 , 来讲解算题的解法 。如果将这种解法列成今日之算式 , 则可以是:
65×12=780
780÷13=60(人)
这种解法的算理何在呢?《算经》上没有讲述 。我们不妨这样来思考:
因为2人共用一只饭碗 , 3人共用一只汤碗 , 4人共用一只肉碗 , 将其排列起来 , 就是:
2人—1只饭碗
3人—1只汤碗
4人—1只肉碗
由此可以推出:
古代数学算经《孙子算经》里的趣味数学题:“荡杯”名题-洗碗在河边【最小公倍数的应用】

文章插图
(注:12是2、3、4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这就是说 , 12个客人需要占用的碗数是
6+4+3=13(只)
现在 , 如果假定每个客人都占用13只碗 , 那么总的碗数便会扩大12倍 , 使之变为
65×12=780(只碗)
于是 , 只要知道这“780只碗”中 , 包含了多少个“13只碗” , 便知道她家里来了多少客人了 。所以 , 她家里的客人人数就是
780÷13=60(人)
将这一思路的主要算式写在一起 , 就是《算经》上的解法了 。
65×12=780;780÷13=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