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数学家在哥德巴赫猜想这一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有王元于1956年证明的 “3+4”、 “3+3” 和 “2+3”,同为华罗庚弟子的潘承洞于1962年证明了“1+5”,王元于1962年证明的“1+4”,还有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1+2” 。他们的研究得到了国家的肯定,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早已闻名于世,1982年,王元、陈景润获得了“文革”后的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们的获奖证书被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中 。
亦师亦友 难忘恩情
1953年,王元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被分配到数论组,师从华罗庚先生,从此开启了他与华老30多年亦师亦友的合作关系 。
在华罗庚成立的哥德巴赫猜想讨论班中,王元是其中最早的成员,年轻的他是讨论班中的积极分子 。华老对学生的要求极其严格,在讨论班上会用独特的方法考察学生,比如,他给出的讲义的完整性可能只有80%,华老在讲完这些后,将剩下的20%交由学生补充,由此判断学生的“能耐” 。“在他的班上学习,本质上也是当他的助手 。”王元回忆说,补充讲义、参与《数论导引》的编写等经历让他受益匪浅,“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是向老师学习的最好的机会 。”而老师的一些点拨,也常常给王元带来启发,“华罗庚说对哥德巴赫猜想和费马大定理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这一个别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找出新的方法,来解决已知或未知的其它问题 。” 回想起老师华罗庚的数学思想,王元说给了他很多启迪 。
华罗庚与王元之间的合作也为业内人士广泛称道 。他们合作完成了著名的数学分析讲义《高等数学引论》,历经多次再版,仍畅销不衰,并被译成多种文字,享誉海外 。20世纪70年代,王元与导师华罗庚合作证明了用分圆域的独立单位系构造高维单位立方体的一致分布点贯的一般定理,这一定理受到国际学术界推崇,被称为“华-王方法” 。
1985年华罗庚逝世后,王元花费10年时间为恩师作传,在《华罗庚》中记载华老的求学与成功之路 。王元以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力求做到实事求是,取材皆经过反复核实;文笔流畅精彩,将华罗庚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 。
心系教学 强调创新
王元不仅对科研怀有热情,对教学工作也同样认真负责 。1982年,中山大学数学系学生张寿武被王元的报告吸引,主动提出要做王元的研究生,研究当时国内少有人问津的代数几何问题 。代数几何问题并非王元的专长,他对此也并不熟悉,但是他给予张寿武以足够的自由和鼓励,并且尊重张寿武对专业方向的选择,甚至当张寿武毕业时,王元在答辩会上说:“虽然你讲的某些地方我也听不懂,但看你3年早出晚归这么勤勉,这个硕士学位就送给你了 。”老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和点拨,而并非一定要手把手教他每一点东西 。
如今的张寿武,早已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享誉世界的著名数学家 。王元的教导,功不可没 。
王元院士不仅对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育十分投入,也关心对中学生的数学教育 。在中国数学奥林匹克活动开展之初,王元就担任了中国数奥委员会主席达10年之久,培养出了许多数学人才,其中,阮卫东等人已成为中国有名的数学家 。但当“奥数热”的势头越来越猛,许多学生为了升学被迫学习奥数、参加奥赛的时候,他又站了出来,指出“奥数本身没错,但是现在的推广方法是完全错误的,本质上扼杀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呼吁阻止奥赛功利化 。
作为中国著名数学家,王元对创新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创新,就是说前人没说过的话,做前人没做过的事 。30岁前是人生最具创新力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要学会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突破它们 。”
王元的老师华罗庚一生带过上百个研究生,但是真正成为国家杰出数学家的只有不到10个人,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巨大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采访中,王元院士不时透露出对现在教学模式的忧虑:“现在的家长和老师都恨不得学生门门考满分,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一个字都不要错的记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能适应创新人才的要求呢?现在部分大学和老师一心科研,疏忽了对本科生的教学和培养,显然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好办法 。”
【数学家王元的故事:被誉为数学寰宇中的摘星人【哥德巴赫猜想】】采访结束时,王元提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培养模式,他表示:“国科大汇集了中国科研第一线、最好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给本科生亲自授课,这不仅仅是严肃负责的态度,也是给学生科研熏陶的好方法,有利于培养创新性的人才 。”
- 全宋词与趣味数学:那些宋词密码中隐藏的古诗——趣味密码学的应用
- 趣谈数学发展:数学文化与我们的世界
- 2019届上海小升初科普:全市招生的民办学校
- 数学家杨乐对数学学习的理解:学习数学就像万米赛跑,需要始终如一的努力
- 天才数学家约翰·纳什的人生故事:无常命运中的美丽心灵以及纳什均衡理论
- 古希腊数学家泰勒斯的故事:据说一年365天是他所定
- 生活中的数学故事:喝啤酒中隐藏的几何学?——数学十万个为什么
- 国家实力与数学文化的相互发展与制约
- 经典趣味数学故事:数学符号小于号?和等号=的大本事
- 数学家趣味数学故事:伟大的数学家的一些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