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太监张居翰,修改圣旨救下千人性命,皇帝为何不杀他?
太监 , 在如今似乎是个贬义词 。
按照历史的记载 , 宦官因为身体器官缺失的原因 , 往往内心比较变态和阴暗 , 尤其封建社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理念之下 , 太监受到的讥讽和压迫 , 也非常人所能想象 。
尤其是被皇帝宠信的太监 , 一旦作恶 , 恐怕比所谓的“无毒不丈夫”以及“最毒妇人心”还要来得恐怖和阴险 。
而且翻看史册 , 从秦朝开始到清朝灭亡 , 每个朝代 , 每位皇帝的身边 , 都不乏这样的太监 。
比如高力士、张让、高力士、李辅国等等 , 那都是乱政误国 , 甚至是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 。
但凡事无绝对 , 历史上也有不少好的太监 , 比如郑和 , 王承恩 , 蔡伦 , 司马迁以及张居翰等等 。
他们有的义薄云天 , 有的忠心为主 , 有的做出丰功伟绩 , 有的则是文学大咖 。
今天要说的这位太监 , 就是其中最为善良的张居翰 。
文章图片
蜀主投降
公元925年 , 唐朝虽然已经灭亡 , 但仍有不少残余势力 , 比如蜀主王衍 。
王衍虽然还在抵抗 , 但其实是部下宁死不屈 , 他本人的内心早已动摇 , 时刻想着如何投降 。
恰巧此时后唐大军杀来 , 王衍赶紧将反对投降的上表投降 , 并且在后唐大军赶来时 , 身穿白衣 , 牵着羊群 , 草绳系颈 , 以表示自己的投降决心 。
说来也是奇怪 , 都说“乐不思蜀” , 历史上不少蜀地的政权 , 都喜欢投降 , 没有什么反抗的决心 。
比如三国的蜀汉 , 宋初的后蜀 , 还有这次的蜀主王衍皆是如此 。
或许蜀地真的是“天府之国” , 人们生活悠闲惬意 , 所以才缺乏斗志 。
【后唐太监张居翰,修改圣旨救下千人性命,皇帝为何不杀他?】当然 , 这是题外话 。
王衍能够投降 , 而且能够身穿白衣 , 足见其诚心 , 所以后唐皇帝李存勖非常开心 。 随后写下诏书 , 要封赏王衍 , 给他列土而封的荣耀 。
其实李存勖这么做有一石二鸟之意 , 一来可以安抚王衍 , 二来可以展示自己的度量 , 让其他势力感同身受 , 放弃抵抗 。
王衍接到诏书后协同一家数十口人赶赴京师 , 幻想着日后的荣华富贵 。
文章图片
然而就在此时 , 李存勖曾经的副将李嗣源起兵发难 , 李存勖颇为震惊 。 无奈之下 , 只能在慌乱之中领兵平乱 。
可李嗣源的反叛 , 让李存勖的内心有一丝不安 , 连自己视如兄弟的李嗣源都能反叛 , 那么刚刚投降的王衍又如何可以信任?
确实 , 放眼历史 , 皇帝是最为危险的职业 , 也是最为孤单和恐惧的存在 。 觊觎权力的诱惑 , 有多少人能够真心实意为皇帝卖命?
反叛只在朝夕之间 , 又有什么人可以信任?想必这是古代所有皇帝的苦恼 。
所有李存勖狠下心来决定斩草除根 , 解决一切不可控的隐患 。 于是写下圣旨:
“王衍一行 , 并宜杀戮 。 ”
意思简单明了 , 不仅要杀掉王衍及其家人 , 连所有和王衍有联系的人 , 都要杀掉 。
按照王衍投降时呈递上来的名单 , 和王衍有关系和联系的人 , 其中不乏王衍下属的官员以及仆役等 , 大约有千人以上 。 如若按照这份圣旨执行 , 那么王衍以及相关的一千余人 , 只能黄泉路上作伴了 。
文章图片
太监修改圣旨
皇帝写完圣旨之后 , 让身边的太监交给内侍省太监向延嗣宣读并执行 。 负责递送圣旨的太监名叫张居翰 , 他复查圣旨的时候 , 觉得皇帝出尔反尔 , 有违王者风范 , 于是心生救人的念头 。
时间紧迫 , 他反复琢磨 , 发现“王衍一行”的“行”字可以修改成“家”字 。
唐朝使用的文字形体主要是楷 , 当然 , 为了美观 , “行”字右边的第一横一般写成一个点 , 下面的竖钩的书写弧度也很大 , 这样就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
斟酌再三之后 , 张居翰下笔并成功修改完毕 。 随后便将圣旨转交给了向延嗣 。
就这样 , 王衍一家是十余口人被杀 , 可救下了和王衍相关的数千人 , 这已经是张居翰能力范围内的极限了 。
可奇怪的是 , 这件事不仅流传了下来 , 还记录在了《五代史》中 , 说明皇帝李存勖事后肯定知道张居翰修改圣旨的操作 。
众所周知 , 圣旨代表的是皇帝 , 若有人不小心丢失 , 或者弄脏圣旨 , 那都是对皇帝不敬 , 是死罪 , 更何况是修改圣旨 。
- 被太监嘲笑的溥仪特殊癖好,宫女听了都脸红
- 清朝时期的太监,真的有净身不彻底的吗?一名宫女道出了其中真相
- 这太监人品低劣,却发明了一个东西,让中国领先千年
- 宦怎么读(渭怎么读)
- 晚晴一太监口述:夜里伺候娘娘的时候,不带这东西会挨罚
- 都说唐玄宗李隆基爱着杨贵妃,她和王皇后唐玄宗更爱谁呢?
- 和珅死后,嘉庆听到宫女太监的对话后,对赐死和珅一事后悔不已
- 清朝时期的太监,真的有净身不彻底的吗?一名宫女道出了其中真相
- 古代这么多太监谁最厉害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有太监的存在
- 唐朝太监宣读圣旨,故意读错一字救下千人,被人称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