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看不厌的《虎口脱险》 虎口脱险国语( 二 )



尤里说他们在拍《虎口脱险》的时候相处的很好 。那时候剧组经常要早起拍摄(五点半起床),德菲内兹会生气,布尔维尔会围着他转圈一边唱歌——
“我们是勤劳的小蜜蜂,嗡嗡作响……”德·菲尼亚斯不禁笑了 。
尤里甚至透露,在生活中,布尔维尔和德·费恩斯都害怕自己的妻子,这也写进了他的角色里...


然而,不幸的是,尽管有布尔维尔和德·菲尼斯以及乌利的合作,《逃出虎口》成了他们的第二部也是最后一部电影 。
《逃离大白鲨》上映五年后,布尔维尔死于多发性骨髓瘤,1983年,德·费恩斯也死于心脏病 。
意外收获
杰拉尔德·乌里回忆说,《逃出虎口》中很多经典段落其实都来自于偶然的即兴创作 。比如德·费恩斯在演奏指挥训斥乐团时,没有完全按照剧本来,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指挥骑在画家脖子上的那一段 。

在最初的剧本中,画家只是帮助指挥官先生爬过墙,这只是一种形式,但出人意料的是,在现场,德·费恩斯不知何故骑在了布尔维尔的脖子上 。
看到这一幕,尤里一开始喜出望外,随后马上意识到这一段的喜剧效果应该被放大,于是临时拍了一大段,这竟然是影片的经典场景 。

茶,鸳鸯,你爱我,我爱你 。
无论是剧情还是表演,指挥、画家和英国船长都是通过在哈马姆唱鸳鸯茶来相互认可的,这是我们最喜欢的段落之一 。

尤里曾经开玩笑说,写这个剧本那天中午,几个编剧一起去吃午饭,结果餐厅里乐队在放鸳鸯茶,让他觉得这就是缘分 。
翻译厂翻译这一段的时候,总觉得之一次翻译成《情人茶》的语气不对 。当时的翻译厂厂长陈叙一回家后,想到“鸳鸯茶,鸳鸯针,你爱我,我爱你..."

欢笑的泪水中也有焦虑 。
尤里觉得《虎口脱险》的拍摄过程很过瘾,经常拍来拍去,他自己也笑出了眼泪,比如指挥官、画家、德军军官睡错床的场景,但他也经常焦虑 。

一个是拍摄效果 。
剧本前期,几位编剧一直绞尽脑汁 。“大家轮流把想到的都写下来,然后筛选,再补充 。”
这样即使到了现场,还是会面临修改或者即兴发挥 。尤里经常在开拍前一天重写剧本 。“我必须相信我的直觉,让我笑的东西也会让人笑 。”

第二,不断提高拍摄质量,比如等待合适的云,但有时候云来了,发现镜头在偷懒;
第三是演员状态 。尤里曾经梦想成为一名喜剧演员,但最终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但他后来养成了一种思维:电影拍摄靠演员 。
Uri通常习惯先考虑和哪些演员合作,然后再考虑电影的主题和他们是否匹配——
“从某种意义上说,你选择什么样的喜剧演员,就决定了什么样的剧本 。”
在《逃出虎口》的拍摄中,一个场景重复几次是常事,而德·费恩斯是那种次数越多状态越好的演员,所以出现以下场景也就不足为奇了:有一天,德·费恩斯完全走样了,尤里和整个剧组都在耐心等待他恢复...

中国的“声音”
《逃出虎口》不仅是一部经典的中国电影译作,也是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顶级作品之一 。从翻译到配音,集中了当时翻译厂的精英人才 。
在《我的配音生涯》一书中,苏修专门写到《逃出虎口》的剧本译者徐志仁,认为在他出色的翻译下,很多对白都像相声一样——
“老徐翻译的《死里逃生》真是太精彩了 。如果老徐的台词没有翻译得这么有品味,演员们也不可能表达得这么生动幽默 。”

“他(老徐)把嘴巴掌握得如此之好,似乎嘴巴就是为台词而设的 。有些人看了无数遍《虎口脱险》,想起了尚华和丁羽(指挥家兼画家的配音演员),却不一定知道它的翻译是谁 。这真的有点不公平 。”
就像没有石班瑜的配音,周星驰的银幕形象也就失去了 。当年的配音演员也在荧幕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角色,而对于很多粉丝来说,只有配音版的《逃出虎口》才是正宗的 。

苏修曾经说过,《逃出虎口》的优秀配音在于最整洁的配音团队 。如果没有翁振鑫(德军军官)、杨(英军上尉)、袁剑锋(歌剧演员)等人,这部电影将会逊色不少 。

但正如德·费恩斯和布尔维尔是影片的绝对亮点一样,尚华配音的指挥和丁羽配音的画家无疑是配音版《逃出虎口》的亮点 。
在苏修眼里,尚华是尚艺工厂最勤奋的配音演员之一 。在影片中,指挥斥责了乐队一会儿,尚华反复排练 。据说血压已经升到190,他要求不休息:“我终于抓住了人物的感觉 。我一休息,那种感觉就跑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