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讲历史@与明朝的灭亡有必然关联吗?,张居正改革失败( 二 )


风尘讲历史@与明朝的灭亡有必然关联吗?,张居正改革失败
文章图片
第三点原因就是明朝赋役制度不公 , 百姓负担太重 。 张居正改革前明朝的赋役制度沿用前朝 , 将赋税和徭役分开 。 赋税按照田亩数征收 , 徭役按照户丁数征收 , 乍一看很公平 , 但是实行起来还是有漏洞 。 那些官僚豪绅们仗着自己有优免定额的权力 , 运用各种手段来逃避赋役 。 如此一来繁重的赋役就都压到老百姓头上来了 , 以至于明朝中期出现了“富者田广而赋役轻 , 贫者田狭而赋役重”和“有有田而无赋者 , 有有赋而无田者”的现象 , 赋役制度严重不公 。
风尘讲历史@与明朝的灭亡有必然关联吗?,张居正改革失败
文章图片
在以上三点原因的作用下 , 明朝的经济危机日益凸显 , 国穷民贫的情况也逼着已经成为内阁首辅掌握军政大权的张居正不得不改革 。 为了巩固统治 , 解决财政问题 , 改革需要自上而下进行 , 但在改革财政之前必须先整顿吏治才行 , 否则就算收的赋税再多也会被贪官吞下 。
整顿吏治
前文说到明朝五大隐患之一就是官员行政效率低 , 这一点张居正早已发现 。 自嘉靖以来 , 明政府的腐败程度和官吏的因循守旧情况就非常严重了 , 大臣的奏章、各衙门的公文每天都有很多 , 但是解决问题的效率却十分低 , 这种运转不灵、效率低下的官僚体制必须改革 。 但是这样改革势必会触及各级官员的利益 , 阻力很大 。
那么该怎么让官员多做事 , 让行政效率高起来呢 , 张居正想到的办法是实行新的官员考核制度 , 即“考成法” , 规定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 , 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 , 逐月进行检查 。 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考评机制 , 将考评和纠察相结合 , 提高了对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吏的管理效率 。
风尘讲历史@与明朝的灭亡有必然关联吗?,张居正改革失败
文章图片
挑选人才
为了解决朝野上下可用之人太少的问题 , 张居正采用“能办国家事 , 有礼于君者 , 即举而录之”的选人标准 , 不拘泥于常规选人的方法 , 提拔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官员 , 并根据他们所擅长的领域委以重任 , 王崇古、李成梁、戚继光、潘季驯、张学颜、李渐庵等人都是张居正一手提拔的 , 都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
追缴欠税
【风尘讲历史@与明朝的灭亡有必然关联吗?,张居正改革失败】当张居正整顿完吏治后就可以开始经济方面的改革了 , 改革对象自然是以权谋私的官僚地主和地方豪绅 。 在改革之前官员们为了增加赋税 , 是让百姓进行平摊 , 根本不敢去问权贵要他们偷掉漏掉的税 , 很多地方豪绅都是有政治背景的 , 哪个官员敢拿他们开刀 , 恐怕税还没追回来 , 自己的乌纱帽就没了 。 张居正实行“考成法”后提出对官员“以钱谷为考成”的主张 , 不能追缴欠税的官员都要受到批评 , 严重者则要调离或撤职 , 以追回的田粮作评定政绩的标准 。 如此一来追缴欠税可能丢了乌纱帽 , 不追缴欠税肯定丢乌纱帽 , 官员们就不得不打击那些偷税漏税的权贵 , 一定程度上减轻百姓身上的负担 。
风尘讲历史@与明朝的灭亡有必然关联吗?,张居正改革失败
文章图片
清丈田地
追缴欠税只能解决部分问题 , 真正要改革的还是瞒田逃税和税役不均的现状 。 这就需要从赋税制度上进行变革 , 清丈田地就成了变革的前提 , 只有搞清楚全国究竟有多少田地 , 才能从根本上改革赋税制度 。
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在福建进行清丈田地作为试点 , 得到闽人的称赞 , 于是万历八年(158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 , 势必要将那些皇亲国戚、地方豪强以及各级官僚所兼并隐瞒的良田全部查出来 。 尽管这过程中遇到一些权贵抵制 , 但大体上还算顺利 。 万历十年(1581年)全国清丈田地的工作基本完成 , 查出了八十余万顷漏税的田地 , 并且在清丈田地的基础上明朝的鱼鳞图册也进行了重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