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比比▲被骂“数典忘祖”,96岁“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30年不入家门

大家好 , 我是甄女士 。
有这样一位老人 。
他30年不入家门 , 背负着数典忘祖的骂名 , “大逆不道”让母亲心碎 。
当他上央视讲述自己的故事时 , 他说 , “忠孝不能两全 , 对国家的忠 , 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 ”
这位老人叫黄旭华 , 今年96岁 。 他还有一个名字叫“中国核潜艇之父” 。
撒贝宁说 , 黄老的故事是他听过最震撼、最让人心情久久无法平静的 。
甄比比▲被骂“数典忘祖”,96岁“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30年不入家门
文章图片
黄旭华出身于医生世家 , 于是他从小的志愿就是能继承父母的衣钵 , 成为一名悬壶济世的好医生 。
但是当黄旭华上小学时 , “七七事变”爆发 , 为了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 , 经常要躲进甘蔗林里上课 , 有时一躲就是一整天 。
后来 , 日本的轰炸越来越频繁 , 只要警报一响 , 学生们就不得不随着逃难的人潮涌入防空洞 。 而如果防空警报不解除 , 他们就必须屈辱的在山洞中受冻挨饿 。
黄旭华感叹 , 偌大一个中国 , 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 黄旭华7次辗转在各地的学校 , 一边努力求学一边躲避战火 。 终于在1945年进入了国立交通大学造船专业学习 , 从此将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了海洋 。
甄比比▲被骂“数典忘祖”,96岁“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30年不入家门
文章图片
毕业后 , 黄旭华因为优异的能力而被上级组织指派成为港务局的团委书记 , 但是黄旭华却对名利不感兴趣 , 只想一心钻研技术 。 于是主动请缨 , 成为了船舶工业管理局的技术员 。
1957年的时候 , 工作繁忙的黄旭华终于有了3天回老家探亲的机会 , 已经年过六旬的母亲摸着黄旭华的头发不舍的说:“你从小离开家里 , 当时战争纷乱 , 你回不来我们都可以想象到 。 现在解放了 , 我们年纪都比较大了 , 希望你经常回家来看看 。 ”
看着为自己操劳一辈子的母亲 , 黄旭华满口答应 , “我一定回来看看您 。 ”
但是这次短暂的探亲结束之后的30年间 , 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 父亲直至去世都没有见到他 。 母亲更是从63岁盼着儿子 , 却直到93岁才又见到他 。
1958年 , 黄旭华被秘密从上海召至北京 。 领导只说北京需要他去帮忙 , 却没有告知具体任务 。 什么行李都没带 , 只背了个背包的黄旭华一到北京就被留下来了 。
原来 , 他的任务是制造核潜艇 。
听说要搞核潜艇研究 , 黄旭华很高兴 。
但组织要求:这是绝密工作 , 进来了一辈子就不能出去 , 就算犯了错误也不能出去 , 只能留在里面打扫卫生 。 而且与父母亲、兄弟姐妹和同学的关系要尽量淡化 , 不能暴露工作单位、工作名称、工作任务和工作性质 , 隐姓埋名 , 当一辈子无名英雄 。
黄旭华欣然答应 。
为了保守组织秘密 , 整整30年 , 黄旭华和父母的联系只剩下一个海军信箱 。
核潜艇的研究生活更是恶劣而艰苦不堪的 。 当时的中国没有任何关于核潜艇的知识和人才 , 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靠他们自己摸索 , 黄旭华只能如大海捞针一般 , 从各国的书籍报刊中寻找关于绝密的核潜艇资料的踪迹 。
甄比比▲被骂“数典忘祖”,96岁“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30年不入家门
文章图片
但这样主观集成的核潜艇总体 , 到底有多少可信度?黄旭华心中没底 。
恰巧这时有人从香港带回来两个美国华盛顿号导弹核潜艇的铁皮儿童玩具模型 , 一个大一个小 , 掀开壳板可以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设备”、仪表等 。
“我们发现这两个模型同我们一半靠零散资料一半靠想象画出的图纸基本一样 。 ”黄旭华说 , 虽然大家没有见过核潜艇 , 对美国核潜艇技术一无所知 , 但这个模型给了大家一个直观的参考 , 也大大增加了信心 。
但设计核潜艇是个严肃的事情 , 不能盲从一个玩具模型 。 为了追求合理性 , 项目组为此专门建造了一个1:1的模型 , 边实践 , 边改进 , 没有计算机只能用算盘和计算尺 , 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 最后终于定下了适合我国艇员身高、操作习惯的中国水滴型核潜艇体以及内部构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