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见过真家伙,谁还信古代武将用几十斤兵器?( 三 )
强调以击刺敌方骑兵为目的的步战大枪也比较沉重 , 重心一般在中间偏中后 , 步战大枪要充分借上腰胯的劲力 , 持枪后手要更向身后靠一些 , 这样虽然能赢得最佳攻击距离 , 但比较费力 。 另有通背枪 , 握把后边留一尺 。 下图为大枪的动作:
下图为大枪的扎枪法:
步战花枪 , 因全长在两米上下 , 重心在中间偏后方 , 需要使用者以臂使腕 , 灵活机动 , 但因枪杆较短 , 损失的是距离 , 一般不用于战阵 。
至于投掷的标枪、箭矢那一定是配重靠前 , 原理自不必说 。
这些都是一般性道理 , 那是不是每个人练好了手中的冷兵器就能战胜敌人呢?当然不是 , 战场武术不同于街头斗殴 , 要有组织纪律 。 个人武术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开大阵 , 对大敌 。 比场中较艺 , 擒捕小贼不同 。 堂堂之阵 , 千百人列队而前 , 勇者不得先 , 怯者不得后 。 丛枪戳来 , 丛枪戳去 , 乱刀砍来 , 乱杀还他 , 只是一齐拥进 , 转手皆难 , 焉能容得左右动跳?一人回头 , 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 , 大众亦要夺心 , 焉能容得或进或退?平日十分武艺 , 临时如用得五分出 , 亦可成功;用得八分 , 天下无敌 。 未有临阵用尽平日十分本事 , 而能从容活泼者也 。
三、资料和实物比对差异问题 。 当年第一次买到《皇朝礼器图示》和《清会典图》时 , 笔者非常激动 , 认为这下可好了 , 制式兵器的清代部分定名可算有个依据了 , 可我拿到规范与实物对照这些后发现 , 规范中和实物的换算后尺寸并不能完全对应 , 是书错了还是我错了?总不是能实物错了吧?
就此事 , 笔者咨询过故宫的研究人员 , 他们说即使在故宫中用典章规范去比对清宫旧藏也会发现能完全对上的很少 , 不是材质不一样就是尺寸不一样 。 原因是遗留文物散失较多 , 严格按规范定做的也就是当时那几批 , 规范定制前及后期的作法并不一样 , 但规范一直在传抄 。 也就是说写书的定规范的是一批人 , 制作东西是另外的一批人 。 这事在中国古代也是屡见不鲜 。 这个真没办法了 。 手工制造的制式冷兵器其实只是有个大体的度量衡 , 但实物细节真的是千差万别 , 很难与书一一对应 。
四、中国古代铁制冷兵器辉煌的年代有那些?这个分析和判断见仁见智 , 谈下笔者个人的想法吧!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 国家也是一样 , 同样的钱财和精力投入这个多些 , 投入那个就会少些 。 中国古代冷兵器大致分三个阶段 。 1、冷兵器时代:史前-宋;2、冷兵器和火器并用阶段:宋、元、明、清;3、火器时代的兵器:清晚期-今火器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 也就是逐渐代替冷兵器的过程 。 在这漫长的演变过程中 , 冷兵器和火器的消长 , 随着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情况的不同 , 各有特点 。 对于铁制冷兵器来说 , 最辉煌的时代一定是国力雄厚 , 冷兵器需求旺盛的汉、唐 。 举个例子我们发现非常规范的铁制冷兵器是冷兵器时代的战国到西汉 。 特别是汉代保存完好的的刀、剑 , 源自青铜时代线体的规范性不是后代可以比拟的 。 图为中的八面汉代铁剑依然保留了青铜时代的规范:
下图为汉代削刀灵利的线条向我们诉说着2000多年前的风范:
但北方地区出土的常见汉刀、汉剑因出土环境原因常常是没有这样的状态的 。 五、使用保存过程中作对冷兵器的伤害 。 中国传世冷兵器之所以能保留至今 , 很多是因为使用而不是审美需求 , 所以常有伤 , 最常见的是刀剑缺尖和亏刃 。 刀剑缺尖是普遍现象 , 除非有鞘在 , 传世民国以前刀剑百分之九十刀剑尖锋已失 , 应该是使用过度和保存不当造成的 。 刀剑亏刃多集中在刀剑镡、格前方15厘米左右的地方 , 应该是格挡对方刀剑砍出缺口后磨平形成的 , 也有一些亏刃在刀剑前段10厘米处 , 那个是斩劈过程中因磨损造成的 。 目前传世的中国古董兵器有一些数量的 , 但因为使用和保存环境等原因导致传世遗留冷兵器中真正工艺精湛、制作规范的器物并不多见 。
- 华夏文物:曹操看一次哭一次,这究竟是为何?,蒙恬死前留下的2句话
- 「立星文史」文物却一件未丢,专家开棺后恍然大悟,千年古墓中发现9条盗洞
- 【华夏文物】发现价值千亿的18万件文物,打捞费仅花3亿,沉没海底800年的沉船
- 『华夏文物』花2.8亿买下“破碗”后,称:不买对的只买贵的,身价410亿的富豪
- #娱乐静枫#出土上千件文物,其中有一物揭露多年谜案,看似简陋的梁庄王墓
- 历史来揭秘:莫名其妙两次发光,成为未解之谜,此物是中国史上唯一特级文物
- 千年行:竟频繁拆除,频繁重建?,赣州的“国宝级”文物
- 诸葛亮:诸葛亮墓出土文物照片,揭秘诸葛孔明先生墓地之迷
- 晚清@晚清时期,人生百态老照片, 你绝对没见过!
- 『华夏文物』拍卖会卖了2.9亿元,专家:世间罕见,流失日本的一只“破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