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文史」从游学到游宦、远宦四方,北宋士大夫的普遍经历:从初仕到致仕
自北宋时代以降 , “科举入仕”成为朝廷官员最重要的来源 。
有别于唐代门第社会依赖世族势力参与政治 , 科举制度不但让宋代士人的人数大为增加 , 士大夫阶层及其文化的逐步形成 , 也成为宋元以来统治精英的显著特征 。
入仕做官 , 成为士大夫的一员 , 首先从读书应举的“士人”开始 。
虽然荫官、征辟也是仕宦的途径 , 但是在宋人的观念中 , 最重要的途径 , 还是“科举入仕” 。 尤其“科举高第” , 最使个人和家族感到荣耀 。 士人未第时的学习生涯 , “游学”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南宋许棐在《送教上人序》中明确地指出了士人游学的原因:士而游学 , 免不了苦于资用 , 困于道途 , 但是也不过和僧人“托钵苦行”相类似;因此 , 士不游学 , 不是闭塞耳目 , 就是老守家乡之辈 。
然而 , 许棐自己却也说:“画工数笔 , 术者片言 , 僧道一经半咒 , 动得千金……”士人读书 , 不仅比不上画工、术者、僧道的收入 , 而且由贫而贱者多 , 因故有“学圣贤难”的感叹 。
即便游学重费 , 且有远去乡里之思 , 北宋士人游学的风气还是十分兴盛 。 不只因为科举、拜师、求学的需要 , 还有学者增广见闻、体察世情的意义 。
力学不尚功名的大儒胡瑗“尝自吴兴率门弟子数人游关中” , 其他知名的士大夫 , 在未第前离乡就学的例子也不少 , 即使没有远游外州 , 至少也是离家寄居他处 , 过着和同侪勉力从学的日子 。
文章图片
胡瑗雕像
太宗宰相吕蒙正 , 年少时“(父亲)多内宠 , 与妻刘氏不睦 , 并蒙正出之 , 颇沦踬窘乏” , 因故“微时于洛阳之龙门利涉院土室中 , 与温仲舒读书 。 ”
由此可见 , 吕蒙正未第前求学的生活 , 并不宽裕 。 像这样贫穷的游士 , 在北宋其实并不少见 。
例如张咏 , “少任气 , 不拘小节 , 虽贫贱客游 , 未尝下人……”;范仲淹 , “二岁而孤……少有志操 , 既长 , 知其世家 , 迺感泣辞母 , 去之应天府 , 依戚同文学 , 昼夜不息……”;陆佃 , “居贫苦学 , 夜无灯 , 映月光读书 。 蹑屩从师 , 不远千里 。 过金陵 , 受经于王安石……”
虽贫不改向学之志 , 游学四方者固有之!
即使家世殷富 , 也有别离妻子游学在外的 , 比如苏洵 。 儿子苏轼才十岁 , 苏洵即“游学四方 , 母程氏亲授(苏轼)以书 。 ”由妻子负担家计和教养的责任 。
北宋士大夫家族 , 常常有聚书延师 , 或是自己教育子弟的情况 , 像是韩琦、苏颂、朱长文藏书万卷 , 名宦吕蒙正、吕夷简家族设有私塾 , 目的都是希望子孙能读书应举 , 维持家世于不坠 。
然而 , 即便有的士人家庭本身具有良好的教育条件 , 大多时候 , 家长也把子弟送到有学问的儒者或亲戚家里寄居 , 方便就学 。
文章图片
苏轼画像
至于士人既长自行游学的情况 , 则更为普遍 , 尤其父祖没有官位的士人更是如此 。
何薳的姻亲徐建常 , 其父务农 , 后以卖药为生;到了徐建常这一代才转而读书应举 , 但由于家里缺乏读书的环境 , 所以把徐建常送往姐夫家从学 。
其他士人家庭背景虽然不甚明了 , 可能出身官宦家庭 , 送子弟出外游学的也很多 , 例如王得臣兄弟自小就跟着伯父 , 到京城拜于里人门下就学 , 游学十年 , 方才登第;孙觉也是“未第时 , 家高邮 , 与士大夫讲学于郊外别墅” , 本来只在家乡读书 , 但是后来又“甫冠 , 从胡瑗受学” 。
即使是家学渊源如邵雍之子邵伯温 , 未第前 , 也是寄居家乡洛阳邻近的寺院 , 与士人十余人讲学以待试;天资极高如杨亿——十一岁即蒙太宗诏试 , 下笔立成 , 太宗称其“不由师训”的天才——年纪渐长 , 也必须“从祖徽之知许州 , 亿往依焉 。 务学 , 昼夜不息……”;甚至出身贵戚、吴越王钱俶的曾外孙张尧封 , 也曾经游学南京 , 后并从学山东孙复 。
- 易青文史▲誉为“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怎样成为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 #立星文史#这一硬性条件若未答应,绝不会投降,日本当年并非无条件投降
- 「文史旺旺」1950年解放军进驻边境哨所,一群士兵痛哭流涕:4年了,可算有人来了
- 『立星文史』其妻子带20亿逃亡美国,成最大赢家,如今怎么样了?,张子强死后
- 【疯狂说文史】大唐丝绸之路
- 「立星文史」留下12字预言,千年后应验,真是巧合吗?,诸葛亮死前
- 玲珑文史@是如何“变身”的?,晋公子重耳的流亡之路:贪图安逸的大国公子
- 『文史大当家』如何通过桥税刺激城市经济,宋代城市建设史:桥梁为代表的构筑物
- 「资深人士说文史」重推商鞅变法,芈月如何让秦国成为霸主?利用旧情搞定楚国义渠国
- 「文史旺旺」婚后却被宠上天,晚年仍念老头子,刘文彩五姨太:酒席草率不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