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徐则臣:沿着花街,走向我的文学根据地( 三 )


写《北上》是因为水 。 水是我日常生活的重要背景 。 在水边生活过的人对水大抵都很有感情 , 这种感情慢慢会融入到作品中 。 我小时候生活在水边 , 18岁上大学又在运河边 。 从那个时候开始写作 , 水就进入了我的小说 。 20多年来 , 写了很多关于运河的小说 , 比如花街系列 , 比如《北上》 。
中青报·中青网:有时候提到一个地方 , 就会想起一个作家 , 您觉得地理坐标对一个作家来说有什么意义?
徐则臣:作家经常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文学根据地 , 比如马尔克斯的马孔多、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莫言的高密东北乡 。 这个根据地给作家一个聚焦范围 , 有助于他收拢和汇集注意力、想象力和才华 , 在个人化的维度上开拓和深度地掘进 , 最终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独特的第二世界 。
我在小说里经常写到花街 。 第一次写 , 就是一条南方典型的青石板路 , 几十户人家 , 门对门开着;后来再写 , 人物和故事放不下了 , 这条街就被迫越来越长 。 有人问 , 这条街到底有多长?我说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 它就有多漫长;我的写作需要它有多长 , 它就会有多长 。 如果经营得好 , 最终它不仅叫“花街” , 还会叫“世界” 。 它是我以文学的方式建立的一个乌托邦 。 花街确有其街 , 但我的花街 , 肯定不仅仅是那条花街了 。
正如我一直在开辟的另一个文学根据地北京 。 我们都知道北京在哪儿 , 大概长什么样 , 我小说里的北京既是大家都熟悉的那个北京 , 也是大家所陌生的北京 。 我在用文学的方式拓展和建造一个我自己的“北京” 。 最近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北京西郊故事集》 , 一些在北京西郊生活过的朋友和读者跟我说 , 他们在书中看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北京西郊 , 也看到了相对陌生的北京西郊 。 我说 , 那就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