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徐则臣:沿着花街,走向我的文学根据地


徐则臣@徐则臣:沿着花街,走向我的文学根据地
文章插图
徐则臣
作为一个写作者 , 和已纷纷出道的90后作家相比 , 今年42岁的徐则臣不算年轻;但他2019年凭借《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 又是这个四年一届大奖最年轻的获得者之一 。 出生于江苏东海的乡村 , 一路北上求学 , 到了北京 , 徐则臣小说里最常见的是两个地方——京杭运河边、“北漂”聚集地 。
徐则臣被称为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 , 文学可以追溯到小时候的一把藤椅:“那时候人小 , 喜欢像只猫那样 , 整个人盘在藤椅里看书 , 一口气能看半天 。 ”
中青报·中青网:你看的第一本小说是什么?
徐则臣:小时候在农村 , 看的很多书都是传来传去 , 早就没头没尾 , 很多年之后才知道 , 哦 , 那是《金光大道》《艳阳天》……看的第一本完整的严肃文学长篇小说是《围城》 , 小时候每个假期都会重新看一遍 。 但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 已经把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都看了 。
中青报·中青网:2006年 , 你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第二年 , 写了《跑步穿过中关村》 , 小说和你的大学经历有关吗?
【徐则臣@徐则臣:沿着花街,走向我的文学根据地】徐则臣:没有非常精确的移植 , 但中关村附近是我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 。 比如 , 那时候选修了电影赏析的课 , 不像现在能在网上下载很多电影 , 得去买碟 , 我就跟有的音像店老板和走街串巷卖碟片的特别熟 。 这样的细节 , 写小说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带进来 , 肯定能看出我个人的生活轨迹 。
中青报·中青网:北大毕业后你成了“北漂” , 没有户口 , 工资很低 , 有想过给自己留后路吗?
徐则臣:没什么后路 , 能写东西 , 能活下来就行 。 刚到北京是24岁 , 到北大读研究生 , 那时候觉得 , 只要给我足够的时间 , 什么事都可以干得成 。 年轻给人的是一种溢出的自信和幸福感 。
毕业后到杂志社做编辑 , 一开始一个月工资1500(元) , 房租就要1100(元) 。 平时吃饭很简单 , 特别向往的 , 就是每周或者两周一次 , 到人大西门外的一个小馆子里吃重庆水煮鱼 。 那个油很差 , 发黑 , 肯定反反复复地用 , 但真是入味儿 , 吃的时候觉得特幸福 。 我在很多小说里都写到水煮鱼 , 其实我更喜欢的是水煮鱼里的豆芽 , 在用过无数次的油里煮过 , 特别入味 。
回头看 , 那两年生活有点难 , 可当时不觉得苦 。 当然也没过过好日子 , 没有比较 。 年轻嘛 , 不会想太多 。 年轻似乎天然地包含一种乐观主义 , 骑个破破烂烂的自行车满大街跑 , 极少愁眉苦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