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内经中的“阴虚则内热”和伤寒中的“虚则太阴(寒)”?

阴虚体质就是由于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人体阴气不足,滋润、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致使阴不制阳,而出现燥、热、化气太过等阴虚内热表现。由于阴虚体质的人体液亏损,机体得不到相应的濡润滋养,所以这类人多表现出消瘦、面色偏红、口干舌燥、喝水多而不止渴等一派干燥不润的症状。虚则太阴,deficient disease located in Taiyin,指人体感受寒邪,太阳病不解,病邪内传,若患者素体阳虚,脾胃虚弱,寒邪入里则可从阴化寒,形成脾胃虚寒之太阴病。
■网友的回复
一个阴虚热病,阳虚寒病。此题完结。谁帮我举报一下满足个人作业?
■网友的回复
这两个讲得根本就不是一件事,最好仔细看上下文
■网友的回复
在内经中这句话出现在两个地方,一个是《素问—疟论篇底三十五》中第一段中的“......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这句话是岐伯回答黄帝的一个问题,即什么原因导致的疟疾发生。岐伯前面一大段的回答是解释发冷的病机。“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是解释发热的病机。在最开始的回答中就有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这就是疟疾寒热交替的总的病机。具体解释“阴虚则内热”的话,是因为前面一开始的阳盛外热和后面的阴虚内热是同时发生的。前面黄帝有说过,就是“寒去则内外皆热”就是说寒是由于阳并与阴,那热就是阴并于阳,就会导致阳实则阴虚。所以说是阳盛和阴虚在这个疟疾中是同步发生的。阴不守其位,上到了阳位,就会导致内虚。一个部位收敛得少了,就会相对亢进。在人体中就会出现发热的情况。
另一个出处是《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中的第十三段文字中。岐伯也作出了回答:“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如何看待内经中的“阴虚则内热”和伤寒中的“虚则太阴(寒)”?】 “虚则太阴”前面还有一句,就是“实则阳明”。太阴阳明是指脾胃,同一种病邪入里,由于自身脾胃的功能,强者就会,入阳部,化热,导致阳明腑实;虚者就会伤脾胃,就会入阴分,内寒产生,就是脾,也就是太阴。
■网友的回复
虚的东西不同喽,内经中虚的是津液,伤寒中虚的是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