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脱贫成果」搬出穷山沟 致富有产业( 二 )


基于这样的认识,民和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断加大农牧业发展投入,调整农牧业结构、优化布局,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几年来,“小、散、旱”的劣势得到极大改善,全膜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规模优势凸显,以家庭牧场为代表的适度规模养殖业成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民和县分管扶贫工作副县长王明芳说:“在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做强传统产业、做优特色产业的思路,努力让传统农牧业实现最大程度的增产增效。由此催生了一批具有规模效应、集聚优势、特色明显的农牧业产业,显现出强大的脱贫带动能力。”
走进隆治乡桥头村的百亩向日葵种植基地,眼前一片忙碌的景象。令梅农牧业有限公司、光林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铁令梅告诉采访人员,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规模已经达到1500亩,每年仅土地流转费用就需要支出40多万元。
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获得者、桥头村第一书记李玉兰说:“光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得益于县里对农业及产业扶贫思路的调整,而最大的受益者则是村里的贫困群众。大家不仅每年能拿到稳定的土地租金,还可优先在基地里务工、学技术,现在一年能挣1万多元。”
村民藏玲玲对采访人员说,她和丈夫身体不太好,只能靠着几亩地过日子,家里穷到连漏雨的屋顶都修不起。自从把耕地流转给合作社,又来到这里务工,日子才慢慢好起来。这三四年间,藏玲玲每年都能在合作社挣到1万多元的工资。去年,她还学会了向日葵育苗技术。说起这些,藏玲玲直抿嘴笑。
产业有了发展活力,有了带动能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稳定脱贫才能有坚实的保障。脱贫攻坚这几年来,民和县精心谋划的葡萄种植、奶牛养殖、牛羊肉加工、牦牛养殖、马营陈醋、油用牡丹、饲草加工、中药材种植等九大产业,已带动1271户5552人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
编织防贫网 巩固更持久
脱贫难,巩固脱贫成果更难。李积强说:“巩固脱贫成果的难,真正在于那些处于贫困边缘的‘两非’农户,即农村非贫困低收入户和非高标准脱贫户。据初步匡算,在民和县这部分群众有12.5万人。他们极有可能会因病、因学、因灾等导致贫困。”
对民和县而言,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是一张需要智慧才能书写的答卷。
经过对全县“两非”农户深入摸排后,2019年4月,民和县委、县政府作出了“未贫先防”的重大决策部署,并创新性地提出以建立防贫保险金的方式在全县编织一张扶贫网。随后,这一政策正式落地。民和县财政投入1000万元资金,引进第三方保险公司,合作创设“精准防贫保险”,按每人每年80元保费标准对农村“两非”农户进行监测帮扶。
民和县精准防贫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保善森说,精准防贫保险所保障的对象不事前确定,不事先识别,原则上也不重新建档立卡,只以防贫预警线实时监测进行框定。“两非”农户因病、因灾、因学等情况可能致贫、返贫时,均可申请防贫救助金。
据了解,目前,民和县防贫保险补助资金已发放450多万元,受益“两非”农户达到610户。
家住西沟乡南方庄村的边尕常一家正是受益者之一。2018年,边尕常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必须手术。此后治疗的一年多时间,她和丈夫这些年辛辛苦苦积攒的10多万元钱花得一干二净。这个原本富裕的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生活包袱。
直到精准防贫政策的到来,才让边尕常一家看到了希望。走进边尕常家,她高兴地告诉采访人员,现在身体已经恢复不少,但还要继续接受治疗。“县里防贫中心的工作人员刚刚打来电话说,家里申请的6万多元补助很快就能到卡上了。”边尕常的丈夫关学清感慨道,“这真是救命的钱。”
当然,从申请到补助发放,申请对象必须通过严格的核查,即“四看一算一评议”(看住房、看家用、看大件、看儿女、算收入、评议家庭整体情况),并进行公示,若不符合条件,将被剔除。